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天然壁画绿独山





生活在贵州的人,很少不因那延绵无边的荒山发出沉重的叹息……
  然而,在贵州南部独山县境内的突兀丛峰中,却有一幅17000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天然壁画”,这里就是我国从新西兰引进的首个牧草种子生产项目而建设起来的贵州牧草种子繁殖场。该场遵循“以栏管畜、以畜管草、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原则,以场带户发展奶牛业,使周边乡镇农民奶牛今年存栏数达到2000多头。通过健全技术培训服务网络和为农民承担营销风险,使农民饲养的每头奶牛年均纯收入2500元至4000元。开展人工种草,改良草山草坡,构筑生态屏障,再造秀美山川工程,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逐步成为现代化的中国南方种草养畜示范基地。
  昔日“死地”变绿洲
  碧草铺就的绿毯一直延伸到天边,来自异国他乡的群群绵羊和奶牛在一片片宽阔的林间草地上游动觅食,宛如团团彩云轻轻飘浮在与天相连的芳草低处,这独具特色的南方草场风光令人驻足,留连忘返。如果说这样的景观发生在曾经是半石漠化的荒地上,你一定不会相信,但草种场创造出来的“神话”却实实在在在这里发生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科院一位科技工作者曾考察过现在草种场所在地的植被、土壤后,断言这是一块“死地”。因为当时这里植被稀疏,锰离子严重超标,沼泽遍野,砾石遍地。1983年,新西兰专家履行“贵州牧草种子繁殖技术服务合同”时,很多牧草也“水土不服”,难以存活。
  时隔十余载,草种场呈现给人们的是一派四季常绿、风调雨顺的景象。原先荆棘丛生的荒芜坡地上,而今“风吹草低见牛羊”。据草种场的负责人介绍,现在这里不仅能长庄稼,而且能与良田好土的产量一争高低。林草结合的良好植被使水土流失得到良好的控制,为益鸟益兽提供保护,形成了草业、种植业、林业、养殖业良性循环的草业生态系统———场内3000余亩林区,解决了中国南方养畜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的问题,牛羊的粪便滋养了草木的繁茂;种植的果树、西瓜、饲料青贮每年为场里带来收入14万余元;场里养殖奶牛480头,绵羊200余只,奶牛每天产奶量达3000公斤,加上牧草种子,今年草种场预计收入可达320万元。此外原来干涸的山地上冒出了水源,猫头鹰、野山羊、野兔、麝等一些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来到草场“安居”于丰茂的林木间,谱写了一曲浑然天成的田园交响曲。
  引智成果本土化
  贵州的土地多山,多到“地无三里平”,贵州落后,常给人们“老牛木犁”的蛮荒现象。今天,地处黔南独山县的贵州草种场,翻过了老牛木犁历史的一页。数千顷草坡上从新西兰引进的全套先进牧草种子生产设备,正以现代化方式播种、耕耘、收获。
  经过10年来新西兰专家的指导和自身实践,这里已成为我国第一个种子生产、清选加工到检测系列配套的机械化,从全天候放牧养殖到全封闭现代化奶制品加工的集草种生产、种草养畜、科研、培训、试验为一体的新型生产基地。该基地因科技辐射、引智成果显著,2000年被农业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农业引智成果、种草养畜示范基地”。
  1983年到1989年项目期间,草种场科技投入约20万美元,从新西兰、荷兰等国引进60余种牧草品种,筛选驯化出18个适合中国南方土壤、气候的牧草品种,到1996年,通过对草种场的草种生产、牧畜管理及技术、经营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一本融新西兰等国草业畜牧技术、经营管理理念、结合中国南方生态气候特点的《草地建植与利用技术》著作已经出版发行,它是贵州省第一部草业畜牧专著。
  依托科技,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是草种场不断增强的重要法宝。草种场与新西兰梅西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机构进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长期合作,先后有6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2000年开始,草种场加大“借外脑”工程,聘请国内外专家做技术、信息、政策顾问。退耕还草,还什么草?是目前草种场正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的课题之一。
  从未有过的新期望
  在贵州牧草种子繁殖场周边的乡镇区域内,种植优质牧草、饲养奶牛增收,正在形成深受当地农民欢迎的一项充满期望的新产业。
  近年来,草种场在着力搞好牧草种子生产、科研的同时,为进一步对接西部大开发,探索贵州山区草地畜牧业发展路子和构建长江、珠江上游草地绿色生态屏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草地奶牛业,采取“市场引导,政府指导,以场带户,互化风险,共谋发展”的运作方式,与独山县畜牧局和当地乡镇政府联手带动周边区域1062户农民种草养奶牛,健全技术培训、服务网络,开展对奶牛专业户的草地建植、奶牛饲养、草种及饮料供应、人工输配、疫病防治、牛奶生产加工等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为农民承担牛奶加工和营销风险。使奶牛养殖很快成为独山县一项兴县富民的产业,截至去年12月底,全县从事奶牛养殖的农户,年终盘点令人惊喜:全年共产鲜奶2190吨,实现产值525.6万元,农民纯收入230万元。今年由于奶牛养殖由过去的1015头增至现在2100头,预计农民纯收入可达500多万元。
  贵州草种场以场带户发展奶牛,一方面使周边农户突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增加农民的收入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另一方面,以场带发展草地奶牛业,开展人工种草,改良草山草坡,构建生态屏障,再创秀美山川,意义重大。
罗光焰 岑义林赵永琦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11月21日

关键词 绿化  生态  西部开发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