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200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做出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庄严承诺,使发展林业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为。近10年来,国家投资了700亿美元发展林业,其中人工造林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已经成为缓解全球生态危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大亮点。
2010年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日前启程,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林区进行采访。今年中华环保世纪行的口号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活动主题为“走进大小兴安岭——祖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纪行”。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辉
“你现在看到保护很好的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在过去,这里其实是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沟。而现在是亚洲最大、全国唯一的珍稀沙地樟子松故乡,是国家指定的‘三北’防护林建设种子林基地,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名胜旅游城镇。”内蒙古自治区红花尔基林业局副局长张道光向记者介绍,这里是呼伦贝尔市的最南侧,是“三北”防护林的第一道绿色屏障。从这里移植出去的野生樟子松种苗在“三北”地区广泛应用,对治理荒漠化、构建绿色长城所起的作用十分显著。
建立高效防火应急机制
红花尔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葛玉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森林防火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火灾后,森林病虫灾害特别严重。由于着火后,樟子松的树皮油脂没有了,天牛会趁势侵入。只要发现树叶黄了,这棵树就没有救了。
目前,保护区内过火面积共3564公顷,林木重度烧伤并死亡的有1020公顷。红花尔基保护区分为核心区和科研区,按照相关法规,位于核心区的樟子松只许保护,不能种植。而科研区可以采用人工造林,树木若出现生长衰弱迹象经观察期后再做处置。
张道光介绍说,为严格森林防火工作,红花尔基林业局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行责任追究、火源管控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火管理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近5年来,林业局结合专项资金,投入近5000万元,建成林区第一条116公里的防火公路,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森林消防队伍,同时,建设了1800平方米的防火指挥中心,购置了防火运兵车、野外生存装备、扑火机具等,全面提升了防火扑火整体能力。去年,林业局建设了林火监控系统、防火指挥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森林防火预警、指挥系统的现代化。
完善防护林建设
张道光告诉记者,经过几代林业人的辛勤努力,樟子松森林面积从1956年的8800公顷增长到目前的10.3万公顷,增长近11倍;森林蓄积量由1956年的25万立方米增长到12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956年的3%提高到2009年的32.74%。
按照“天保工程”实施的要求,红花尔基林区共划分成28个责任区,先后建设了48个管护站和检查站,形成了管护网络。而且,各站都配备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板,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还在林区最高点建立了防火指挥中心,可以通过视频远程观察80公里范围内的情况。
红花尔基林区在保护好现有生态建设成果的同时,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树措施,在封育项目区内采用野生樟子松苗植苗造林、人工促进更新等措施,架设网围栏,加大管护力度。
“在森林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发展林业和牧业的矛盾,不能过激,需要慢慢协商。红花尔基林区跨越鄂温克旗和新巴尔虎左旗,内有鄂温克族、鄂温春族和达翰尔族,解决不好易引发民族矛盾。”张道光表示,要“尊重历史、照顾未来、和谐稳定、共同发展”。
促进林区经济发展
“林场职工从无电、无路、无通讯闭塞落后的生活状况,发展到了有电脑、有手机、交通发达便利,随时知天下事的新型林业职工。”1971年参加工作的老护林员白音仓切身感受到林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白音仓回忆说,最早这里只有二三十户牧民,牧民们从1973年开始不再养牛马,改种樟子松,当初植树是为防沙。为了幼苗生长存活,全部都是野生苗移植。由于过去条件艰苦,树苗运不到山上,只能将树苗绑在肩上,背到山顶。一棵两尺的小树苗加上原始土壤有好几斤,每次扛几棵树苗,有七八十斤重,再打水井,然后把树苗一棵棵浇活。
据介绍,近几年,红花尔基林区一直在积极探索改革,争取到退耕还林项目4.5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封育、造林项目3万亩,促进了生态恢复,增加了就业岗位,活跃了林业经济。同时,他们积极抓住两伊铁路、红花尔基水库、伊沈输电线路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机遇,带动了林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红花尔基林业局加大投融资力度,先后投入超亿元资金,全面改善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基础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当地林业特色而又基本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与国家级森林公园相互依托,致力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名胜旅游城镇。目前,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成为红花尔基的支柱产业。
张道光表示,2015年前,在生态建设上,林区野生动物资源要得到更有效地保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良生态环境,成为北方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
图片说明:红花尔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色。
中国环境报 2010年0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