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若尔盖草原沼泽泥炭地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体高原水库”,有黄河“蓄水池”之称。
素有“人间生态天堂”之称的“九寨沟”,距若尔盖草原仅92公里。如果若尔盖草原全面沙化以后,今天的“九寨沟”将不复存在,它将变成一条“黄沙沟”。
据统计:目前,若尔盖县已经有70万亩草地沙化,另有133.65万亩草地正以每年11.8%的惊人速度向沙漠化“进军”。
葛永新拿出一个粘满沙子的土陶碗,在自来水管下一阵胡乱地冲洗,然后放上几粒茶叶和开水,端到了记者面前。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远方的客人。” 葛永新说,就连这点茶叶也是一位治沙志愿者留下来的。
在四川若尔盖县,很少有人知道“葛永新”3个字,但上至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至辖曼乡的老百姓,没有人不知道 “哈密”的。由于他是新疆哈密人,当地人都这么叫他,他倒也挺乐意接受这个称谓。
“哈密”是 “绿色骆驼”的发起人之一。“绿色骆驼”是若尔盖的第一个民间治沙组织,2002年3月8日在辖曼乡文戈村发起,历时4年有余。数十位志愿者追随着“绿色骆驼”的治沙理想来到若尔盖草原,但留守至今的只有饶永和“哈密”。在辖曼乡采访期间,记者没能见到“绿色骆驼”的主要发起人饶永,听“哈密”说,为了更好地治沙,他到外地跑项目去了。
沙漠危及黄河、九寨沟
第四纪末期的地质变动,把若尔盖草原变成了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同时也使之成为世界最大的我国特有的高原高寒沼泽泥炭地。“沼泽地”又称之为“湿地”,被许多地质科学家称为“地球之肾”。
若尔盖草原的大陆性山地中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使该地的雨量非常充沛,年降水量达到600-700毫米。其沼泽泥炭地最大的特点就是蓄水功能,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体高原水库”,它能把大量的雨水蓄积起来,并源源不断地释放。根据我国科学家的测试,每年提供给黄河30%多的水量,素有黄河“蓄水池”之称,是母亲河水量的重要补充地。
有关数据表明,仅若尔盖县境内拥有泥炭含量48亿立方米左右。按泥炭持水量公式测算可储水近28.35亿立方米。大量的水通过沼泽植物蒸腾和水面蒸发,调节着空气湿度与降雨。其作用远远胜过28个库容1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
如果若尔盖草原沙化以后,随着该地区气候的变化,雨量会急剧减少,若尔盖湿地将失去它的“为黄河蓄水”的功能,黄河将面临着季节性断流的危险。同时,长江水系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长江的主要干流嘉陵江、大渡河都发源于这里。其将失去给长江供水的功能。
如果若尔盖草原的沙化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20年以后,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将发生紊乱。
素有“人间生态天堂”之称的“九寨沟”,距若尔盖草原仅92公里。如果若尔盖草原全面沙化以后,今天的“九寨沟”将不复存在,它将变成一条“黄沙沟”(因为湿地的严重退化,九寨沟已经有两个海子干涸)。
有关专家忧虑,如果若尔盖草原的沙化问题不加治理,不到20年,整个若尔盖草原将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之一,引发的沙尘暴将“光顾”成都平原。由于都江堰失去水源,成都将会变成一个水比油贵的城市,“天府之国”将失去今日的风采。
若尔盖湿地总面积达250万亩,地跨川、甘两省的若尔盖湿地是中国特有的青藏高原湿地,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主要繁殖栖息地和我国的五大畜牧区之一。随着沙漠化的推进,这些世界珍奇动物将绝迹或迁移,牧区也将不复存在。
湿地向沙漠“进军”
“绿色骆驼”所在的若尔盖辖曼乡,仅仅是若尔盖草原沙化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据若尔盖县林业局统计:目前,全县已经有70万亩草地沙化,另有133.65万亩草地正以每年11.8%的惊人速度向沙漠化“进军”。
草原沙化地带主要分布在若尔盖县境内的的麦溪乡、辖曼乡、嫩哇乡、阿西乡、黑河牧场以及白河下游的唐克乡。
记者在辖曼乡乡长仁青的带引下,对120公里的沙化地带进行了踏看,发现沙化地多分布在黄河的支流黑河、白河流域的山丘迎风面和古河道上。最为严重的是麦溪乡、辖曼乡,其面积分别(包括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沙、潜在沙化沙地)为20.37万亩,16.36万亩。
记者看到,在唐口乡,沙漠已吞噬了整片的山头,10多个沙化山头的面积每个均不小于100亩。
据了解,就在4年前,这些地方还绿草萋萋。因为草原沙化及沙丘移动,辖曼乡等境内的县道公路已有20多公里被迫改道。
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告诉《法制早报》记者,今年4月底,国家治沙办的专家和领导到麦溪乡进行了考察,让他们感到惊诧的是,内地的若尔盖草原的沙化问题居然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
“麦溪乡境内的流动沙已经进寨了,并危及到老百姓的生活。”左林说。以往牧民们每天早晨首先都要先清理自己的牛羊圈、挤奶等,而如今老百姓每天早晨要做的是,先把寨子里的沙子清理并运出去。
据若尔盖县林业局向国家治沙办的一份《汇报》材料显示,该县的草场沙漠化问题30个村庄,年经济损失高达870.8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草原还面临着生态平衡失调的问题。玛尔干曲、沃布钦错等河流、湖泊枯竭或成为季节性湖泊,大量的河床、湖床裸露,成为新的沙源。如麦溪乡的兴错湖原有水面积469公顷,现在不足10公顷。
据了解,整个若尔盖草原贯穿着四川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和甘肃的玛曲县等地。在这些地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沙化状况。
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海拔3400-3900米。若尔盖的湿地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
若尔盖湿地的最重要意义是在于稳定区域气候、减轻旱涝灾害、降解毒害物质、保障
地下水供给、保护生物多样性。四川盆地湿润的气候直接受益于这片湿地。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号召,若尔盖草原上的许多沼泽地都被以挖沟、排水的方式,人为地变成草地。湿地逐步减少了,而草地面积又逐步增大了,致使畜牧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壮大。
若尔盖县人民政府的统计数据表明,1958年,全县畜牧仅33.7万混合头,1995年至1998年发展到了246.7个羊单位(1头马按1.5个羊单位计算,1头牦牛按两个羊单位计算)。截止目前,整个草原已经超过了300万个羊单位。根据科学测算,若尔盖草原最大载畜量为170万个羊单位。
按照市场规则,牧民们每年都应该把能够出笼的牛、羊宰杀后出售,再把牛崽和羔羊繁殖成熟。而若尔盖草原的牧民却进
“牛吃嫩草、马吃草梗、羊吃草根”的恶性循环,草原实际只剩下了一层薄薄植物结皮,再加之大量牛、马、羊常年在上面踩踏,一到冬春季节,植物结皮的沙子就随风而起,并形成沙尘暴。
若尔盖县草原鼠虫危害在我国草原鼠虫危害中是较严重的区域县之一。
若尔盖草原的鼠虫危害主要以高原鼠兔、高原鼢鼠、草原毛虫、草原蝗虫为主,其分布面积为35.3万亩。鼠兔以大量窃食牧草叶、茎、花和种籽,打洞、挖掘土丘覆盖牧草等方式危害草场。至今鼢鼠分布几乎遍及全县牧区。鼢鼠以啃食植物根部和植物块根为主,大洞、推出大量土丘覆盖草场方式破坏草地;草原毛虫和蝗虫对植物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在草地上采挖药材和开采矿产也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松贝的主产地,阿坝州红原县每年采收季节数万人在草地上采挖药材,草地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局部地方甚至株草不存。
治沙理想与困惑
左林说,若尔盖人早就意识到草原沙化的严重性。从1996年开始,该县林业部门和辖曼乡的群众便在沙化区建草场围栏,严禁再到沙化地带放牧。接着,又在沙地上种高山柳和沙棘,形成带状降低风速,并在防风树下遍撒羊粪。这样,只要草籽被吹到这儿,就会自然地生长起来。到目前,该县通过这种方法已使450余亩沙化草原得到了有效治理。
尽管草原沙化并不是不可治理的,但每亩地500元的治理资金却不是小数目。左林讲,对财政上还较困难的若尔盖来讲,是拿不出这么庞大的资金的。
据了解,近年来,若尔盖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和落实防沙治沙的措施,并已探索和总结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治理经验。如先用高山柳成片造林降低风速,再混播优良牧草加快地面植被恢复的办法,对防沙治沙效果明显。
自1999年起,县林业局采用此方法在唐克乡、辖曼乡等地成功治理流动沙地63.4公顷。在辖曼乡沙地综合治理试验基地记者看到,在一片片沙丘上,成排的高山柳已长到1米多高,沙丘已被基本固定住。另外,县里结合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建设,补播优良牧草种籽,对退化草地、鼠荒地、潜在沙化草地进行围栏封育,每年坚持建设人工草地5.2万亩,半人工草地20万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畜矛盾。
据左林介绍,根据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已取得的成效分析,要成功治理1亩沙漠化草地需治理成本约660元左右,70万亩沙化草地的全部治理费用要4亿多元。如果现在加大治沙力度还比较容易,因为大多数草场只是表面沙化,几公分深的下面就是湿沙,植树种草易成活。如果等完全沙漠化了再治理就更难了。
有关专家建议,治理若尔盖草原的退化、沙化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首先是加大投入,在牧区“三配套”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草场围栏建设的规模。同时建立合理的放牧系统,对天然草原划区轮牧、休牧、禁牧,实行休牧封管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草定畜,使草场得到充足的休养生息机会,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再有就是大力推行人工种草和补植牧草,由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畜牧业发展。
左林说,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也是制约沙化治理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部分草原专家建议将若尔盖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列入“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保护区”范围或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作为专项工程治理。
尽管地方政府也想了一些治沙的途径,但由于资金、技术、认识等问题,若尔盖草原的沙化依然在加剧。
“绿色骆驼”,风中的残烛
“绿色骆驼”是一个是由饶永、葛永新等5名治沙自愿者筹备并发起的志愿者民间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8日。
饶永、葛永新本来是在内蒙古的治沙自愿者,当他们看到《中国青年报》上一篇关于“若尔盖潮地出现沙化情况”的报道以后,决定来到若尔盖草原,扎根于若尔盖草原,发现最快最严重的是辖曼乡沙区。
葛永新说,如果依靠“绿色骆驼”治沙,肯定是杯水车薪,他们当初提出“绿色骆驼”的概念是为了传输一种治沙的思想和理念,但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2002年3月8日,当饶永的“绿色骆驼”在辖曼乡文戈村成立时,他们所带的粮食和现金就已经用光了。他们吃了半年生米,出现5次断粮,一度捡死狗、野菜充饥。
辖曼属高原寒冷地区,冬长无夏,最低气温达零下33.7`C。由于恶劣的食宿条件,加上高原反应,队员不同程度地出现缺氧,肺水肿等现象。
在无生活来源,气候又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不到一个月,就走了一位自愿者;两个月以后,又走了一位。最后走的一位是2002年底离开的。
2002年8月,《南方周末》对以饶永、葛永新为代表的“绿色骆驼”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了非常的反响。
一些自愿者都循着“绿色骆驼”的治沙理想来到若尔盖草原,很多读者同时还给他们捐去了钱、物。但这些自愿者由于实在不能忍受那里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在体验一段时间的生活以后,最终还是离开了“绿色骆驼”。据葛永新介绍,已经有数十位“战友”离他们而去,目前只剩下了他和饶永。
“绿色骆驼”根据他们在内蒙古治沙的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共计植树10278株,牧草300余亩,初步稳定了辖曼乡附近的几个沙丘。对当地生态环境作了一定调查,与一些单位、NGO、个人之间成功地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并且在空闲时间捡拾白色垃圾、清理全乡饮用水源、帮助藏胞理发、修理机器与家电等,受到藏胞的极大欢迎。然而相对于辖曼乡16.36万亩的沙化面积,他们还是感到力量太小。
饶永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治沙的根本在于治人,只有当地藏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实现草原的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骆驼”决定在若尔盖辖曼乡建立生态保护基地,在综合治沙,社区环保,民俗文化等方面开展环保工作,身体力行地影响藏民的生态观念。并计划建立观察站,监测若尔盖湿地,草原,沙漠变化情况以及若尔盖生物种群变化,从而为治理沙漠和牧民的养殖提出科学性建议。
饶永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若尔盖草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已经在辖曼乡找到了合适的女朋友。“我也决定扎根若尔盖草原……”葛永新很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但我还没有谈上女朋友。
“即便打光棍,我也要在这里呆下去。”葛永新最后还是坚定地说。
王甘霖 法制早报 2006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