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青海湖,是一幅流动的画卷。碧蓝的湖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湖畔绿草如茵,野花点缀其间。舞动的湟鱼、欢快的斑头雁不时掠过湖面;优雅的黑颈鹤、可爱的普氏原羚驰骋于草原。远处,雪山连绵,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颇有“静影沉璧美如幻”的意境。
青海湖,这个我国最大的湖,是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也是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鲤等重点保护物种的主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自2022年启动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以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以建设湿地类型国家公园为定位,推动1.04万平方公里国家公园拟建范围与1.92万平方公里流域监测带协同保护,形成2.96万平方公里全流域守护网,书写着青藏高原生态文明的新篇章,展现了中国生态治理的智慧与决心。
体制创新:守护绿水青山
创建国家公园,非一日之功。青海以科学规划与体制改革为双翼,统筹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建设,确保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2022年4月25日,国家公园管理局复函同意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对青海省而言,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既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重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用改革创新来破解发展难题,坚定不移走好具有青海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自此,青海坚持目标导向,注重机制创新。印发《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实施方案》《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期间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举全省之力扎实开展各项创建工作。省委、省政府要求,统筹湖里和岸上、水源和流域,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
释放改革的内生动力。对标国家公园“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要求,实施两轮管理体制改革,厘清了地方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管理职责,有效改变了“九龙治水”局面。2023年以来,完成企业脱钩划转,设立青海湖综合行政执法协调督导局和青海湖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成立环湖4县管理分局和12个保护站,形成“管理局—管理分局—保护站”三级管理体系,实现了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县域分局、核心区保护站全覆盖。
源于科学的顶层设计。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累计投入3.8亿元实施湿地保护与生物多样性项目,系统加强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形成的“四固定、三统一”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机制,入选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学习教材。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建立3个研究台站,开展基础课题研究;与相关部门联合建成涉及生态、水文、气象、景区景点、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的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常态化巡湖、巡河、巡草、巡点,构建起“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模式。
基于全域的生态监管。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与地方政府实行干部交叉任职、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作联席机制,定期组织召开局地协作联席会议和综合行政执法联席会议。联动开展大保护大监管大整治,深入开展“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行动。持续推进“绿盾”、河湖“清四乱”、青海湖裸鲤保护等专项行动,落实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着力构建省州县乡上下联动、横向贯通、协同发力、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守牢青海湖生态安全红线。
万目前,青海湖水体从2004年的4244.5平方公里增加到4650.08平方公里,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环湖地区植被盖度达62.8%,湿地保护率达69%。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不足3000吨增至12.75万吨,普氏原羚从2004年的不足300只增至3400余只,鸟类种类数量达到331种约60万只,生态系统更趋平衡。
亲历青海湖变化的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以前湖区野生动物还是比较难观测,通过两届的‘大湖观鸟’活动,我们发现,黑颈鹤、大天鹅频频亮相,以往难得一见的东方白鹳、黑鹳、蓝翡翠也在青海湖被发现。荒漠猫、白唇鹿等珍稀物种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现在的湖区已成为水、草、鱼、鸟、兽和谐共生的典范。”
民生为本:共享生态红利
国家公园不是无人区、隔离区,它既是许多古老孑遗物种的“世外桃源”,也是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优质生态产品。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推动风景名胜区和地方国土空间规划融合协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建设提质增效,着力培育体现青海湖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为防止开展旅游项目时发生破坏生态的行为,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创新建立青海湖旅游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准生证”“出生证”“健康证”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落实协调机制,确保青海湖旅游项目“三证”机制执行到位,以实现全过程、全链条、常态化加强旅游项目规划管控、审批准入、运营监管,依法依规引导旅游项目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三证”管理机制被2024年下半年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硬件设施同步完善。立足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实施景区提档升级工程,累计投入近31亿元建成环湖高等级旅游公路,建设停车位1万余个、旅游厕所56座,免费开放12个生态观景点,规划布局环湖5个特色小镇和11个特色社区,设立自然教育基地13处,打造3所青海湖国家公园生态学校。
此外,创新联农带农机制,让牧民端上“生态碗”,吃上“旅游饭”。依托环湖生态旅游带,大力提升改造特色民宿,鼓励发展家庭牧场,并设立2931个生态管护员岗位,累计发放补助5.54亿元。牧民扎布拉说:“我原是放牧户,现在当上管护员,年收入增加2万元。”
更深远的是旅游带动——二郎剑景区和12个观景点形成“政府+村集体+农牧民”模式,辐射8个乡镇20个村。2024年,6400余户2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受益,户均分红超5000元。
共和县黑马河镇所辖文巴、加隆、然去乎、正却乎4个村,抱团谋发展、联合谋共赢。文巴村党支部书记多主才让介绍,2023年,文巴抢抓机遇联合加隆村、然去乎村、正却乎村等打造了黑马河观景点。2024年,观景点为村集体经济带来504万元的分红收益。此外,文巴村还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打造文巴民俗酒店,2024年酒店年营业额达60余万元。
联农带农机制还推动了产业融合。青海湖地区落实草原生态奖补2323万元、湿地补偿2000万元,引导农牧民转产转业。圣泉湾观景点所在的冶合茂村,完美实现了从传统畜牧产业向生态旅游产业转型。2024年,刚察县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打造了圣泉湾观景点,进一步深化联农带农。回乡创业的格日卓玛在观景点入口处经营着一个“推车商店”,售卖零食、饮料,“以前打工一个月也就3000元,去年只旅游旺季就挣了5万元。”
如今,青海湖地区牧民群众的“生态碗”盛满实惠。2024年,政府发放退耕还湿资金3570万元,惠及4106户。正如青海省社科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所长吉乎林所言:“深化农牧民的参与度,保护即受益的正向循环正在形成。”
未来可期:共绘绿色发展长卷
2024年,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高效推进国家公园创建,创建成效评估迈入快车道。编制完成创建期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区划及空间管控、生态旅游等10个专项规划,初步制定12项保障政策,强化规划引领。细化“两区”管控措施,创新提出“流域监测带”缓冲概念,谋划形成“一心四区、一环多点”国家公园建设布局。制定146条禁止类和限制类负面清单,实施弹性管理,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远思考,重在平衡。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将在4个方面下功夫,全面实现“打造国家公园典范”的目标。
一是筑牢生态屏障。把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作为服务全国全省大局的最大责任,实现生态功能最大化,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落实江河保护治理意见,争取青海湖“山水”项目,推进生态系统保护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好河湖长、林草长制,积极应对水位上涨、疫源疫病等风险隐患,妥善处置刚毛藻,加强水污染防治监管和综合治理,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湖的优势和骄傲。
二是创建国家公园。健全生态监测体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持续优化范围分区,有序调处矛盾,坚决不带入新矛盾冲突。根据国家公园创建评估程序和要求,及时完善相关材料,配合第三方机构完成成效评估,准备设立申报工作。
三是加强监测监管。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服务与管理相结合,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加强生态环境常态化监督管理,强化数字赋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能力。严格落实“三证”管理机制,协调解决难点问题,靠前落实要素保障,巩固提升旅游市场规范整治成果。探索开展经营性服务试点,全面做好生态旅游的监督、协调、指导工作,全面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建设。
四是推动绿色发展。坚决贯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大要求,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集中资源力量精心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管根本的重大项目,积极培育具有青海湖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建设,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有机统一。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局长张峰表示,青海湖国家公园候选区将立足建设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这一目标,构建全域保护、全民参与的新发展模式,写好新征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新篇。(吴兆喆)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