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2024年,中国林科院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林草局党组决策部署,聚焦“三北”工程攻坚战、深化集体林改、国家公园建设、林草碳汇等国家重大战略,把科技支撑林草中心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和重大职责,持续强化组织领导,加强与国家林草局相关司局业务对接,完善考评奖励办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举全院之力扎实推进科技支撑见行动、见实效,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科技支撑“三北”工程攻坚战
锚定新时期“三北”工程战略目标,中国林科院围绕“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着力打造15个科技高地,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集成了中重度盐碱地生态经济林与林下中药材复合高效经营、“光伏+治沙”“141”草光互补、“中枣1号”免开甲良种配套宽行密植等6种新模式,创制了木质纤维复合板式沙障新材料,提出了十大孔兑与砒砂岩地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新华林场生态功能与服务价值评估、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智慧用水与补水等4种新策略,为解决盐碱地利用难、脆弱生态系统恢复难、人工治沙成本高、生态产业融合度低等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三北工程研究院为平台,统筹优势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形成了“三北”工程主要树种草种筛选、防风固沙林配置优化模式与技术等18项代表性成果,并发布首批十大揭榜挂帅创新成果。承担中国工程院、国家林草局等委托的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研究提出解决好黄河“几字弯”西部北部和砒砂岩区的沙患、黄河沿线水患、灌溉区盐渍化、农田防护林退化六大生态问题的实现路径,并完成《“三北”地区灌木树种发展战略报告》《2025年“三北”工程草种供需分析报告》《光伏建设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调研报告》等。承办三北生态用水战略研讨会,科学研判三北生态用水形势,起草《关于加强生态用水配给保障“三北”工程行稳致远的建议》,报上级部门决策参考,多项政策咨询建议获得民进中央参政议政奖。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卢琦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科学家代表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
科技支撑深化集体林改
锚定新一轮深化集体林改方案部署,中国林科院组建了由相关所(中心)领导带队的9个科技特派团组,深入集体林区一线蹲点调研,形成了可操作、可落地的科技示范样板建设工作方案。依托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设置“林改专项”,安排2000万元支持9个科技示范样板建设,并设立“中国林科院科技支撑深化集体林改专家工作站(福建三明)”。全年以线上线下等方式组织各类培训和技术指导246次,6000余人次参加培训;围绕集体林改先行区、示范市重点打造了9个科技示范样板,重点发布了首批10项科技服务集体林改引领性技术成果。其中,“长林”系列油茶良种现已成为集体林区主栽油茶品种,油茶采收机械化也随着“油茶采收机械研发”揭榜挂帅项目的顺利验收得到明显提升。楸树、云杉、木荷、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树种的栽培推广,提升了集体林区的森林质量和效益。无人机、遥感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森林资源监测的效率。油茶、核桃、甜柿、杜仲等林木良种的推广栽培,为丰富森林粮库、森林钱库,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提供了重要路径。聚焦集体林改助力林草新质生产力发展,组织开展林业碳票制度战略研究,形成《林业碳票制度的发展、挑战与对策》,为深化集体林改提供新思路;出版发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技路径》技术成果集,完成《关于提升科技服务林改能力的对策建议》《优化林业碳票机制 推动集体林改对策建议》《集体公益林收益权实现机制设计研究报告》《构建生态产品认证体系》等建议报告,为林草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科技支撑林草碳汇发展
发展林草碳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对策,也是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林科院持续推进林草碳汇研究院建设,继续承担“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编制的《林草碳汇蓝皮书·森林碳汇卷》已通过专家咨询论证。形成“关于加快推进林草碳汇高质量标准化及碳汇监测技术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建议”“COP29林草相关问题研究报告”“森林土壤储碳与增汇不确定性的分析报告”“草地土壤碳储量现状及未来草地碳汇提升重点方向”等咨询建议与报告,呈送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组织召开全国林草碳汇试点研讨会,凝聚科学认识碳汇价值实现与项目开发交易关系、全面提升林草碳汇科技支撑与成果应用水平等共识。
科技支撑国家公园建设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是“十四五”林草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国林科院主持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新疆自然保护地调查与国家公园潜力区科学考察”,提交了《关于合理设置新疆国家公园边界范围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议》等3项重要咨询建议,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草局采纳。协助组织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与法国比利牛斯国家公园结对线上研讨会,完成《中外结对国家公园现状专题调研报告》《典型国家国家公园管理经验报告》等。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技支撑,构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典型场景的数字孪生系统,完成生物多样性监测大数据平台定制开发。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多次发现海南长臂猿具有下地行为,提出了加强地面管理的相关建议,系统揭示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资源的数量、时空分布和动态特征,明确了食源植物的开花结果物候、空间分布热点与空缺等,绘制了食源植物空间分布图,量化和评价了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质量。
科技支撑林草国际履约
锚定新时期大国外交战略,中国林科院助力生态治理经验模式走向世界。组织代表团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承办“中国馆”开馆仪式,组织召开1场大会边会和3场中国馆边会;研究提交《国际森林问题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报告,为联合国森林论坛全球森林资金网络落户北京等相关磋商谈判提供技术支持。健全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协助组织召开中阿中心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中阿合作研讨会;筹建专家委员会和中阿荒漠化治理网络,推进与非洲共同发展“绿色长城”伙伴关系;配合国合署和国家林草局推进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运行,派员赴蒙古国开展启动中蒙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及植树种草示范基地项目可研工作;完成中国政府首个野生动物保护技术援助项目——商务部“蒙古国戈壁熊技术援助项目”,实现蒙古国戈壁熊数量翻番,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赞誉。推荐日本木材科学与技术专家志水一允教授获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新增国际组织任职21人次,其中1人任国际林联新一届特设执委、1人任国际机械浆卓越科学家委员会主席、1人担任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项目评审专家组副组长、1人担任国际林联第四学部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学科组副协调员。
科技支撑森林灾害防控
我国森林自然灾害以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为主。中国林科院高质量开展森林雷击火应急科技攻关,在大兴安岭林区、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等六大重点林区建成森林雷击火监测预警体系,应用覆盖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研发国家林草局雷击火感知系统并投入应用,大兴安岭林区全年86次雷击火灾均在24小时内扑灭;提供火险形势预测报告、火灾动态及评估报告等相关报告70余份。围绕无人机森林防火智能巡护提出了语义引导的多模态融合技术,牵头制定了森林防火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森林草原防火无人机巡查技术规范》,解决了火灾初期有限样本场景下的火灾行为识别问题。松材线虫病防控项目中的“松材线虫病绿色防控制剂—联邦121”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浙江、山东、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示范应用近6万亩,挽回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约2亿元,包片蹲点应用示范工作实施顺利。建立了“三北”防护林重要蛀干害虫光肩星天牛的室内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并筛选出高致病性生防菌株。
科技支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实现林草生态产品价值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林科院开展深化集体林改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与评价,提出林业碳票制度优化政策建议,建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验示范样板。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为基础,编制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农田、城市生态系统生态产品目录,由国家林草局牵头3部委联合发布《生态产品目录(2024年版)》。突破高得率清洁制浆造纸低能耗磨浆、高强高松厚纸浆制造、中水高比例回用及高附加值纸产品制造等关键技术,整体提升了我国清洁制浆造纸产业水平。突破活性成分高效提取及精制分离、绿色定向功能改性等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提高了非木质资源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及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强与中车、中核、万华、中铁建等大型集团企业以及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等国家级研究院的合作,积极组织特色科技成果参加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等展会,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中国林科院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优化科研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一年,中国林科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动中国林科院亚林所成为人社部批复同意的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单位,并同意亚林所可自主确定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试点改革,为全院改革趟路子、出经验、出模式。
这一年,中国林科院积极争取项目资源,牵头推进第七次国家技术预测生态领域预测工作,组织编制“‘三北’工程攻坚战科技创新”“林业资源培育利用与功能提升”“集体林改与森林食物科技创新”等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选题动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通过评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项。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林科院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11项。组织完成国家林草局第六批林草科技创新人才的申报选拔工作,推荐林草科技创新人才12人、创新团队6个,1人获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授予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3人入选第9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获第18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入选2024年度财政部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2025年,中国林科院将继续秉持“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的林科精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探索林草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推动林草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好愿景贡献更大力量。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