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践行“两山”理念 更好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工作成就综述之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草系统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为民、科学利用,协调推进林草资源保护与利用,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十年来,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林草资源持续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绿色发展的生态基础更加稳固,林草惠民富民成效日益显现,广大山区林区实现了由绿到富的巨变。
一、培育扩大林草资源,生态家底和生态福祉更加殷实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各地依托林草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做山水文章、创绿色品牌,厚植生态家底,提升生态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服务的需要,丰富的林草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生态资源更加丰厚,扩大了区域发展的生态容量。通过扩大培育、全面保护,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和沙区植被不断增加,生态功能及价值明显提升。据测算,2018年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5.88万亿元,森林年涵养水源量803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117.2亿吨。区域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的提升,夯实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森林资源禀赋良好的福建、江西、海南和生态区位重要的贵州、青海等省份,将林草资源变成绿色财富,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拓展了人们绿色共享空间。各地大力开展身边增绿行动,积极推进城乡绿化美化。通过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和生态文化村、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打造森林小镇、森林人家,推进绿色学校、绿色营区、绿色矿区、绿色庭院建设,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福祉明显增强。累计建成国家级森林公园906处、国家湿地公园901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39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128个。各地还因地制宜打造郊野公园、小微公园和公共绿地、城乡绿道、森林步道。通过植绿造园置景,许多地方旧貌换新颜,为人们休闲游憩、亲近自然提供了更多更好去处,绿水青山成为广大城乡的“生态客厅”。
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十年来,累计生产木材8.9亿立方米,木竹产品种类达上万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包装等领域,定制家居产业总值突破3000亿元。树立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扩大经济林种植、采集与产品加工,开发干鲜果品、菌菇、竹笋、茶油等森林食品,丰富了人民群众“菜篮子”“果盘子”。经济林面积保持在7亿亩左右,核桃、板栗、桃、杏、枣、苹果、柑橘等干鲜果品年产量2亿吨,产值超过2.2万亿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均居世界首位。目前,油茶面积超过6800万亩,年产茶油近90万吨,核桃油等其他木本食用油产量达到30多万吨,林草中药材产量超过479万吨,可食性经济林产品成为我国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二、大力推进林草产业发展和生态扶贫,生态惠民富民能力明显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林草系统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生态治理与发展特色林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探索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新模式,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开发一小片、保护一大片的目标,促进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全力推进生态扶贫,在一个战场同时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两场战役。建立了中央统筹、行业主推、地方主抓的生态扶贫格局,发挥林草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国土绿化扶贫、生态补偿扶贫、生态产业扶贫三大举措,促进贫困地区农牧民稳定就业增收,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贫困人口中选聘110.2万名生态护林员,精准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天然林保护修复、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任务和资金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扶持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2.3万个,吸纳160万贫困人口参与林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林业产业,带动1600多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帮扶贵州荔波、独山和广西罗城、龙胜4个定点县如期脱贫摘帽,22.0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着力推进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生态扶贫政策持续稳定,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做大做强林业产业,打造规模最大的绿色经济体。近年来,我国林业产业一直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年总产值十年增长1倍,超过8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年贸易额达到1600亿美元以上,十年增长48.2%,我国成为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大国。木竹建材、生物质能源、林草碳汇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木本粮油、林下经济、竹藤花卉等绿色富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经济林、木竹材加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4个年产值超过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浙江省安吉县竹产业形成了八大系列3000多款产品,建立了从竹材加工到竹废料综合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总产值数百亿元,带动近5万人就业,实现“一竿翠竹撑起一县经济”“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林业一、二、三产业由2012年的35∶53∶12调整为32∶45∶23,一产、二产加快转型升级,三产贡献率大幅提高。通过培育林业主导产业,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各种新产业新业态纷纷涌现,一大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应运而生,绿色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发展迅猛,建成千余家森林康养基地,确定96家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新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511个、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75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649个。实施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林特产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推进工商资本“上山入林”发展林业产业。全国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上线运行,建成一大批林产品淘宝村。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近5年累计成交额超过200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林业展会。
三、深入推进林草重大改革,生态惠民富民活力逐步显现
机制体制障碍是制约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林草领域改革,赴黑龙江伊春林区、福建三明考察时提出明确要求。十年来,林草部门持续推进林草重大改革,创新制度机制,增强发展动力,书写了生态惠民富民林草新篇章。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集体林业发展。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在6个地级市开展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着力解决集体林业产权不清、流转不畅、机制不活、政策不实等问题。目前,集体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规范林权流转,创新林权融资模式,完善森林保险政策。林权抵押贷款累计6000多亿元,贷款余额近900亿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个。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集体林地产出每亩300元,比林改前提高3倍多。浙江省积极探索共富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林权变股权、收益有分红。
全面推进国有林区林场改革,优化了国有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重点国有林区实现政企事分开,建立精简高效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创新森林资源管护和监管机制。剥离森工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移交给属地人民政府。通过增加管护岗位、发展特色产业、鼓励自主创业等途径,妥善安置转岗职工和富余职工。重点国有林区职工人均年收入提高到近4.5万元,较改革前增加1.5万元,职工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国国有林场数量由4855个整合为4297个,95.5%确定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国有林场事业编制由40万人精简到20.68万人;职工年均工资达到4.5万元,是改革前的3.2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由75%提高到100%。国有林场职工住房无着落、工资无保障、社保不到位等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加大林草行政审批改革力度,推进了简政放权和松绑减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将林草领域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调整、下放、取消局本级行政许可事项78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39项,全部取消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林草领域“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草原、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审批等6项行政许可委托省级林草部门实施,并加强在线监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组建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政务服务,优化审批,实现全流程网上审批,物种证明核发事项“跨省通办”。
四、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生态惠民富民途径日益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近年来,林草系统积极探索推进林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样化,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和通道,加快实现绿水青山高颜值和金山银山高价值。
逐步完善林草生态补偿政策,让保护生态不吃亏、能受益。制定了林草生态产品价值计量、生态补偿等制度办法,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实行沙化土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生态保护补偿范围持续扩大、标准不断提升。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由每年每亩10元提高到16元,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天然林补植补造和培育改造的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亩500元、100元、160元和300元,新一轮退耕还林种苗造林费补助由每亩300元提高到400元。
推动中央财政支持政策扩面提标,不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扶持力度。中央财政支持政策基本实现了对林草资源培育、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公园和野生动植物、重大改革等各领域的全覆盖。国家每年投入到林草生态保护的资金由十年前的600多亿元增加到上千亿元。支持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持续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生态产品质量逐步挂钩。
扩大实施金融支持与保险政策,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运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贷款、绿色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性森林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草事业。
国开行、农发行对国家储备林等林业贷款项目累计授信4000多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600多亿元。森林保险参保面积由12.89亿亩扩大到24.37亿亩,野生动物毁损风险责任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各地探索推出林业碳汇价值综合保险。内蒙古、福建、河南、海南、青海等5省区开展森林资源价值实现试点,科学定价自然资源及生态产品。
五、全面强化林草碳汇建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得到提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对林草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的作用寄予厚望,强调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十年来,林草部门把加强林草碳汇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采取有力措施抓紧抓实。
发挥林草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林草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培育和经营林草资源,有利于提高林草资源的储碳固碳能力。我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年碳汇量12.8亿吨。我国将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列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比原来提出的增加45亿立方米目标又多15亿立方米,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推出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碳汇的具体措施。制定实施林草碳汇行动方案、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组织编制了碳汇造林、森林经营碳汇、竹子造林碳汇、竹林经营碳汇等项目方法学,并作为行业标准。推进将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纳入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开展全国林草碳汇计量监测和清单编制,完成林草碳汇测算。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碳卫星,碳汇监测进入天基遥感时代。
开展林业碳汇试点。组织开展林业碳汇试点市(县)建设和国有林场森林碳汇试点建设。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支持各地开展林草碳汇交易试点,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多地制定林业碳汇开发交易实施方案,成立森林碳汇局。福建开展林业碳汇交易,累计交易350.8万吨、5168.8万元。贵州发放林业碳票,涉及森林面积3.3万亩,碳减排量13.573万吨,授信额度500万元。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既是保护林草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林草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两山”理念,不断发展和科学利用林草资源,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更好地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中国绿色时报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