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生,广东交出“高颜值”生态答卷
2022年11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的消息传来,给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心剂。步入新时代,迈上新征程,广东回眸十年绿色发展的壮阔历程,写满了担当,催人奋进,为广东继续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东样板提供动力。
十年间,广东“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初具规模,目前已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个,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华南国家植物园获国务院批准并揭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设立;全省记录分布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共1052种、野生高等植物共6658种,初步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深化改革“关键招”,林长制全面推行见实效
作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林业大省,广东坚持制度先行,坚持用好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关键招”,创新发展动力机制,不断完善林业治理体系。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探索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出台《广东省林地林木流转办法》,规范流转林地林木2049.6万亩。深入推进林业“放管服”改革,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实施分区域差异化补偿政策,建立健全补偿标准稳步增长机制,探索集体林经营收益权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担保贷款,试点建立林权收储机构,完善林权抵质押贷款,进一步提高森林保险承保面积,积极引导社会、金融资本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形成全社会参与林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丰厚的生态资源,有赖于制度保障的“指挥棒”。广东平稳顺畅完成林业改革任务,改革后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统筹管理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与此同时,广东坚持全面推行林长制,率先在全国设立“双总林长”,现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体系,推动各地创新实施“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与河(湖)长联动等机制,以林长制促“林长治”,有效压实了地方生态保护责任。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已设立各级林长97372名,聘用护林员38320名,落实监管员30054名,基本构建了以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护林员为主体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护机制,有效推动科学绿化、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灾害防控等林业重点工作,并发动更多民众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行列中来,助力建成山青林茂景美、生态功能完善、全民护绿享绿的美丽广东。
国土绿化山青林茂,森林城市处处宜居
在多方合力、协同的共进下,广东大地绿意盎然。十年来,广东林业系统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推进林草湿沙生态系统治理,使绿色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森林资源实现了扩面增量和提质增效。十年来,广东坚持造林数量与质量并重,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先后启动实施了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绿美南粤三年行动计划和绿美广东大行动,以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高质量水源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抓手,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坚持让山地“绿起来”、让森林“大起来”、让人居环境“美起来”、让山区群众“富起来”。据统计,2012年至今,广东省共计完成造林和生态修复总面积4659.1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77.49万亩,退化林修复1880.73万亩,封山育林500.93万亩。
加大森林城市建设力度,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22年11月,广东韶关、阳江、茂名“创森”成功,至目前,全省已有14个地级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极大坚定了广东加大“创森”力度的决心。十年来,广东以珠三角9市为重点,率先部署、全面推动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和绿道、生态廊道建设,织密森林绿色网络和水系生态网络,推动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全省城乡宜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已建成或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珠三角地区初步建成林城一体、林水相依、生态优美、绿色宜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城市群,呈现出“江水绕村榕树绿,塘鱼鲜美荔枝红”的岭南风光。此外,广东各地还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实施绿美古树和红色乡村建设,建成440个国家森林乡村。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完成了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全省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83042株。走进森林、拥抱自然已成为城乡居民触手可及的生态福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城乡绿化成果。
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2012年至今,广东参加植树人数4.23亿人次,植树约12.92亿株。全省上下不断创新义务植树运行机制,拓展尽责形式,推动义务植树形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拓展,“互联网+义务植树”模式广泛推广,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林营造活动。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纷纷捐资造林、认种认养等参与植树造林,全民参与绿化、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氛围日趋浓厚。
打造“两园一中心”,生物多样性保护迎来新突破
华南国家植物园2022年正式揭牌,成为全国设立的第二家国家植物园;广东首个国家公园——南岭国家公园加快创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2022年以来,“两园一中心”国字号平台的建设进展,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生态热点。
打造新时代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品牌,离不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创建。广东是全国唯一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全省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处,数量居全国第一。根据现阶段广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全省规划设立自然保护地1073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250处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823处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见规模,初步形成了保护类型齐全、布局日趋合理、生态和社会效益日益凸显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经过多年努力,南岭国家公园的创建,成为广东维护生物多样性、夯实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的重要写照。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完成南岭国家公园主要建设任务。2021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批复同意《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2022年3月顺利通过国家工作组对创建工作的实地核查和评估,6月广东省政府正式向国家林草局申请设立南岭国家公园。自此,南岭国家公园建设驶入“快车道”。
在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广东统筹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快推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建设,重点组织开展华南虎、鳄蜥等重点物种保护工程和丹霞梧桐、水松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省、市两级全面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随着就地与迁地保护的强化,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逐步恢复。2022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相关的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等工作也步入了新阶段。广州长隆、深圳兰科中心等迁地保护机构在野生动植物繁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珍稀濒危的苏铁、兰花、木兰、大熊猫、朱鹮、华南虎等物种的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繁育和回归野外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近两年来,还监测发现有白鹤、勺嘴鹬、紫纹兜兰、丹霞兰等20多个珍稀濒危物种在广东有新分布、新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展示广东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窗口,各类自然保护地和迁地保护机构也成为自然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化蔚然成风。2019年以来,广东全面启动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目前已建设省级自然教育基地100个,其中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基地超过50家;已建成101条特色自然教育径,总长度达176.4公里,其中有81条自然教育径免费向公众开放,为全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发力保护林业资源,让南粤大地绿美动人
如今,绿色已成为美丽广东的主基调,广东持续努力让这绿与美变得越发艳丽和浓厚。近年来,广东林业系统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基础保障,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严格保护管理林草资源,有力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夯实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基石。
实行全面从严保护,强化林业资源保护监管。广东大力推进重点领域林业立法,完成《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等修订工作,全面推行野生动植物禁贸禁食,全面禁止象牙及其制品商业性加工、销售和进口,率先把全面禁止食用陆生野生动物写入地方性法规,并划定林业生态保护线,强化森林、湿地资源监管,严格执行林地定额管理和用途管制制度。近5年来,服务保障重大项目用林需求,广东共审核审批建设项目使用林地8702宗,批准使用林地62.15万亩。完成全省7150万亩省级以上公益林落界工作,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统筹湿地和红树林资源保护,开展珠三角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加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红树林面积居全国首位。
严格执法监管,提升资源监督管理能力。广东持续组织开展森林督查等各类专项行动,落实森林资源“一张图”在线实时更新,推广应用卫星遥感、互联网+、云平台等高新技术,采取卫星遥感与地面核实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森林督查,初步形成了“省负总责、分级负责、上下联动”覆盖全省范围的森林督查体系,构建了“天上看、地面查、网络传”的常态化森林资源保护监管体系。同时保持高压态势,打击涉林草违法犯罪行为,相继组织开展“打击走私象牙等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专项行动”“飓风1号”、2021“清风行动”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开展禁食野生动物、保护候鸟等专项行动和打击整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昆仑2020”3号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走私、非法采伐等行为。
加大灾害防控力度,有效控制生态安全风险。广东积极推进依法防火,组织起草并颁布实施了《广东省森林防火条例》《森林防火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重点加强森林消防队伍、护林队伍、航空护林、防火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各级森林消防队的扑火救灾能力和水平。目前全省已建成124支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全面推行网格化巡护模式,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全面增强。同时,广东还注重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十年来,全省实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5249.69万亩次,完成第三次全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成功持续控制了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椰心叶甲、桉树枝瘿姬小蜂、刺桐姬小蜂等10多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和松毛虫、竹蝗等30多种本土常灾性有害生物,拨除了10个松材线虫病疫区,广东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以下。
绿色财富不断积蓄,林业产业总值连续13年居首位
绿水青山既为广东风光添彩,也是功在千秋的绿色金矿。2021年广东省林业产业总值8607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逐步建立。这一数字有望持续提升,《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森林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在亮眼的林业成绩单背后,是一条正在做长、做强的产业链。
广东林业产业前景广阔,生态富民的新增长点正在拓展,林下经济成效不断显现。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引导各地加快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业,用好地域优势、发挥产业特色,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已培育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69个,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70多万亩,林业产业呈现出生态增优、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态势。
各地加快推进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配套产业建设,进一步拓展了林业产业链。“竹子之乡”肇庆市广宁县依托100多万亩竹林,建立了从全竹种植生产销售到森林康养旅游的产业链,获得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县的称号。2021年,当地以竹子为主要依托形式的生态旅游接待游客92.3万人次。广宁县是广东积极培育林业新业态的缩影。近年来,广东加快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孵化发展,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目前,认定森林旅游特色线路100条、新兴品牌地100个,南粤森林人家74家,建设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53个,经复核授予首批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10个,积极推动林业新业态健康成长,并探索建立健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渠道,持续增进绿色惠民富民,高效助力乡村振兴。
新时代新征程,广东将继续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系统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高标准推进绿美广东行动,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广东样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