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金沟岭林场现在除了河流、道路、居民点里没有树,到处都是森林了。林木覆盖率达到了98%,已经连续4年没有造林任务。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梦终于在我们这儿实现了。”说这些话时,陈宝升老人的眼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他身后的那片森林虽然无语,但那份欣欣向荣的生机可以作证。
林子起来了,动物回来了,“天保”造就真正的森林
金沟岭林场隶属于吉林汪清林业局,距离汪清县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前往金沟岭林场的路上,山就在车窗外不远处。从车窗向外看,那树是层层叠叠的,山看不到顶,林也看不到头,溪流在林中蜿蜒着。正当大家沉浸在窗外的美景时,一个急刹车把大家惊醒,原来是一只小野鸡从车前跑过去。同行的同志说,过去这里树被砍了,动物也看不见了;现在林子起来了,动物也都回来了,野鸡、狍子、野猪都很常见。
国家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汪清林业局共完成公益造林10.36万亩,森林抚育13.22万公顷,造林成活率保持在98%以上,森林面积保存率达100%。3年来,企业木材减产13万立方米,减少消耗森林蓄积21万立方米,加上3年的自然生长量,相当于3年保护、培育森林资源25万立方米。
如此的战绩来自这个局多年坚持的以育为主、采育结合的方针。多年来,他们培育了百万亩采育林,改造了百万亩中幼龄林。在消耗了3000万立方米森林蓄积的同时,森林总蓄积还有3800万立方米,率先实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森林经营目标。2001年,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雷加富来这里调研后说,汪清的作法为探索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很值得推广和借鉴。
到达金沟岭林场时,记者彻底为这片天然林的魅力所折服。置身林中,森林愈发地真实,层层叠叠的树木,绿色成为颜色的主流。阳光从高大的红松、冷杉的缝隙中洒下,落叶松、樟子松等树种也茁壮地生长着。一棵像小草一样的植物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站在那儿还没有成年人的半个手掌大,陈宝升老人告诉我,别看它生得小,可是它和它的父辈、兄长一样是一棵真正的冷杉。这种老、中、幼树并存的林相被称为复层异龄林,这也正是天然林最大的特征。
天然林保护不能只靠热情,更要以科技为支撑
这片森林也曾遭受过被滥砍的噩运,也曾以每年1000公顷的速度被吞食过。1949年到1958年,这里的成过熟林资源剧减了43%,采伐迹地老、中、幼三代林木一起被砍光,森林环境遭严重破坏。陈宝升老人自从1962年来到这里,不仅亲眼见证了这里从秃岭再变青山,而且亲身参与了这场爱心与责任的战役。
陈宝升老人说,林场人要靠林子来生活,他们都知道林子的重要性,眼看着林子一天天变少,他们心里也很疼。但是保护天然林单靠热情不行,更要有科学的方法。
因此金沟岭放弃了在复层异龄林大面积顺序皆伐和带状皆伐等毁灭性采育方式,转而实行采育择伐,经营采育林。在采伐、集材、清林和利用、更新、抚育等过程中创造性地坚持采坏留好、密间稀留、控制采伐强度、保护幼苗幼树并适当补植珍贵树木。到2001年底,汪清林业局已累计培育采育林125万亩。专家在对汪清的百万亩采育林进行技术鉴定后,认为采育林实现了森林生产最大化,缩短了采伐回归期,调整了资源结构,提高了林分质量。它多层异龄混交林的特点,还保持了森林原有的水文气候,使森林生态效益达到了最大化。
最近,汪清又引进了一种森林经营新技术——检查法。作为一种生态型的集体化森林经营方式,其核心意义是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这样做既可以保持持续的生产力,又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的顶级状态。目前的金沟岭林场,林相已经恢复到针阔混交林的原始顶级状态,走入林中立刻感受到一片盎然生机。
林靠人来保护,保护天然林也要以人为本
由于长期过量采伐和相对较大的育林投入,汪清林业局也曾陷入困境。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后,天保资金的投入,改变了以往森林资源培育由育林基金单独支撑的局面。由于天保工程给予一定的补贴,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负担。
但汪林人也清楚地认识到,天保工程能否进行到底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人的问题,绝对不能发生“砍林子,饱肚子”的情况。于是汪林人借天保工程之机,以林业工人特有的执着和坚韧,将沟系开发与森林管护结合起来,开始创造自身发展的新机遇。
截至目前,汪清林业局已进行了4次沟系竞价承包,发包沟系22万公顷,收回承包金180多万元,安置下岗职工600多人。在开展沟系承包的同时,局里组织各种培训,提高职工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的能力。在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采访时,正好赶上“天林公司2003年发展林地经济培训班”第二期开班。这一期请的是延边农学院的教授,给大家讲授猪、鹿、羊等森林经济动物的养殖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在教室里,记者遇到了桶子沟林场的下岗职工徐雅玲,她运用在第一期培训班上学到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种了5万多袋木耳;又承包了3个松茸采集沟系、2个林蛙养殖沟系。她现在的年收入有3万多元,家里不仅住上了90多平方米的楼房,还购置了电脑、摩托车。
像徐雅玲这样的例子在汪清林业局还有很多,汪林人也相信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推进,山绿、民富、企业兴的景象一定会变成现实。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背景资料)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开始试点,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天保工程实施范围包括以三峡库区为界的长江上游地区、以小浪底库区为界的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新疆、海南重点国有林区,覆盖我国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工程规划2001年至2010年调减木材产量1991万立方米,管护森林9500多万公顷,建设公益林1267万公顷,分流安置富余职工76.5万人,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工程实施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完成各类投资312.8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90.99亿元。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3个省区市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1998年的1580万立方米调减到2002年的1134万立方米。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299.84万公顷。工程区9500多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管护。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59万人。
工程区天然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并开始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朱 隽 人民日报 200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