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塞罕坝:四十年筑成京津绿色屏障





自北京驱车北行450公里,便可到达位于承德坝上地区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这里也被誉为离北京最近、最美的森林。
“塞罕坝”系蒙汉混合语,意为“美丽的高岭”,总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这里山青、水秀、景奇、林美,正是这里的110多万亩的浩瀚林海,不仅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移,减缓了每年春季沙尘暴对京津等城市的影响;而且其涵养水源的作用明显,每年可向滦河、辽河输入淡水400万立方米,生态效益显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主任张海告诉记者说,塞罕坝目前积蓄下来的百万亩宝贵的森林资源来之不易,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务林人40多年艰苦奋斗的结果。
塞罕坝原是清朝设置的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康熙皇帝设立木兰围场,既是为了狩猎娱乐,也是通过狩猎“习武绥远”,整军备武,训练八旗士兵,预防和抗击沙俄入侵,那时的塞罕坝水草丰美、森林茂密。但清朝后期国势衰弱,木兰围场开始放围开垦,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塞罕坝满目荒凉、风沙漫天、野兽断迹。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林业资源已所剩无几,几乎变成了莽莽的塞外荒原。
为阻止内蒙古风沙南下入侵京津地区并恢复塞罕坝地区的自然面貌,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在这里建立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张海说,林场建立初期,正值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的127名毕业生和242名工人,告别家乡、亲人,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播撒绿色。在气候高寒的坝上地区育苗造林,在当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创业者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以科学求实的精神,终于摸索出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育苗、造林全套技术,填补了当时国内林业生产技术的多项空白。
经过塞罕坝人40多年不懈的努力,现在的塞罕坝早已旧貌换新颜,到处是林海绿浪,浩瀚壮观,110万亩林地郁郁葱葱,全场森林覆盖率达到78%,营造出了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塞罕坝国家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林告诉记者说,塞罕坝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这是40多年坚持不懈造林、营林的硕果。这里7万多公顷的人工林集中连片,形成一片浩瀚的林海。塞罕坝虽地处华北、靠近京津,但气候特点却与东北大兴安岭相近。夏季凉爽,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25℃;冬季寒冷,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独特的气候加上优美壮观的森林景观,使塞罕坝在整个华北地区非常独特,成为夏季避暑度假、旅游观光,冬季滑雪狩猎的理想之地。
塞罕坝不仅有离北京最近最美的森林,还有离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和湖泊。李大林说,塞罕坝草原是坝上草原的精华部分,1.5万公顷广袤的天然草原,形成了风清云淡、绿茵如毡、坦荡无际的草原景观。塞罕坝草原是花的世界,许多不知名的色彩斑斓的野花或集中连片或零星点缀,四季花色各异,早晚浓淡分明,可谓一年四季繁花似锦。月亮湖是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湖,湖面4000平方米,水深达6米,是一处集森林、草原、湖泊为一体的自然景色。塞罕坝辽阔的草原和湖泊湿地在护卫京津、防沙治沙方面功不可没。
张海说,40多年来塞罕坝人时刻以“勤俭建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塞罕坝精神鞭策自己,坚持不懈地播种绿色,依靠科技成功地创造了在高寒地区营造大面积用材林的经验。进入21世纪,塞罕坝机械林场将继续通过森林资源保育和生态环境治理,建立起生态林与商品林协调发展、森林与野生动植物共生共荣的完备的生态体系,为保障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再作贡献。
(图片说明: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仅一水之隔的内蒙古地区,土地沙化严重,成为京津风沙的重要源头之一。本报记者潘锋/摄)
潘锋 科学时报 2006-07-11

关键词 科技  绿化  造林  生态  森林资源  森林保护  森林公园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