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赏誉》载:“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如同栋梁,我省林业产业已撑起一座绿色产业“大厦”。2012年,我省实现林业产业总值1746亿元,同比增长21%,创历史新高。生态建设、促农增收领域,林业产业同样肩负使命。
党的十八大全面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设美丽四川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我省林业产业成为重要支撑。在这一发展征程中,梳理发展思路,探索林业产业新模式、新路径,事半功倍。
从今日起,《四川日报》将每周一期推出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报告专题,敬请垂注。
A三产联动的“千亿产业”
2012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746亿元
林业产业=种树?
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已经“过时”了。
我省的林业产业,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千亿产业。2012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746亿元,为2007年产值的2.5倍,年均增长20.4%。
作为基础产业,如今的林业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伴随经济发展,木材与林产品需求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国内商品木材总需求量将达3.5亿立方米,国内供需缺口达1.5亿立方米。高档人造板、家居产品、森林食品、纸产品、非粮生物质能源等林业衍生产品同样需求巨大。与此同时,生态旅游将成为休闲度假的重要形式,到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旅游的人数每年将保持约20%的增速。
应对机遇,我省林业产业像一张拉满的弓,蓄势待发。
在这里,林业产业发展有着充足“原料”。自2009年以来,我省各地结合林业工程和项目,推进林竹基地的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和集中连片发展。至2012年底,我省已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基地1540万亩。青衣江、岷江(下游)、长江(四川干流)百万亩竹质原料林带,秦巴山百万亩核桃产业带和大巴山百万亩森林蔬菜基地等16个重点林业产业基地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我省林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为36.7:35.9:27.4,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就林产品加工业而言,全省木竹人造板产能突破1000万立方米、木竹家具产能突破3000万件(套)、竹浆造纸产能达到210万吨、特色经济林产品(竹笋和果蔬等)加工能力达到240万吨,其中竹浆造纸和板式家具产能均居全国第一。而林下种养、种苗花卉、野生动物繁育利用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非木质资源开发利用和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占总产值比例从2007年的53%上升到2012年的74%,产业发展更加环保、高效。
四大林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益日益凸显。依据区域特色,我省在泸州市、宜宾市等川南地区,已形成以现代竹林基地、竹浆生产为核心的川南竹产业集群;在成都经济圈和嘉陵江流域,则形成了依托短周期木质原料林、人造板与家具制造的成都平原区林板家具产业集群;秦巴山区以及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形成核桃、油橄榄等川东北特色经济林产业集群;川西生态旅游产业集群也在加快发展。
B就地取材的“富民产业”
用占全省90%的森林资源,让90%的贫困人口走上致富路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这一目标有何难?难之在山。在我省,90%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不足,让这里成为我省增收最突出的“短板”。
然而,山区也有着自己的优势资源——森林。我省现有森林面积1703.74万公顷,其中90%以上的森林资源分布于山区。
既然如此,能否“就地取材”,让当地百姓利用森林增收致富?
如今在四川,这个问题有着肯定的答案。2012年,全省农民人均林业收入750元,同比增长15%,为2007年的1.85倍。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千元的县(市、区)超过58个。
依托林业产业增收,我省优势明显。
这里有着优良的“先天条件”。四川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形多样,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林业用地3.5亿亩、活立木蓄积16.7亿立方米,分列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年商品林木材生长量近4000万立方米,位居全国前列。各类林业资源齐备,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竹林、珍贵用材林、特色经济林……无论发展林下种养业,还是林产品加工,我省都有肥沃的“土壤”。
林业产业链长,增收环节多。我省林业产业链从原材料种植,延伸至林产加工、林下种养业、生态旅游,每一环节都可吸纳大量林区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截至2012年,我省25个产业强县共有980万农民参与相关产业,人均获得林业收入1100元,较全省人均高出46.7%。
一次投入、多年收益,成本低、风险小,这是林业产业的重要特性。栽植时一次性投入种苗、人工成本后,每年只需少量管护成本,即可实现收益。银杏、核桃等树木挂果时间长达50年以上,以至于在省内山区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棵核桃树能养老”。
C越采越多的“多赢产业”
森林覆盖率与林业总产值同步提升
产业的发展,是否与生态环境保护“水火不容”?过去,四川在这方面的教训深刻:由于过度砍伐,200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跌至低谷,仅24.2%。
产业发展,不能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成为我省林业产业始终坚持的底线。
树,是林业产业的基石。如何利用,才能兼顾生态保护与产业需求?我省的答案是——实行森林分类经营,严格保护公益林,大力发展商品林。通过发展林业产业,让社会资本推动城乡绿化和人居环境改善。
截至2012年,我省公益林总面积1758.4万公顷,占林地总量73.4%。《四川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确保公益林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商品林地达638万公顷,使其占林地比例从目前的26.6%,提升至27.1%。“不破坏”的同时,发展林业产业还将为生态系统的改善提供内在动力。
维护生态环境,林业产业天生有需求。一产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主,能够直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二产是前者的延续,是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附加值的加工业,其产品具有降解性,同时将充分拉动森林培育业的发展,实现资源越用越多;三产的发展本身就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典型的森林景观。
数据可鉴:2012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5.3%,较2009年增长0.9个百分点。而在同一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较2009年亦增长83.3%。
在四川,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多赢之路,已在脚下。
肩负使命 大步迈向强
——对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
问:在我省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的征程中,林业产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答:党的十八大全面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林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发展林业产业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又是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必然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作支撑。发展林业产业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工作就是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依托科技支撑,不断扩大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特色经济林及生物质能源林等产业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可直接提供更多的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和优美环境等生态产品;其次,发展林业产业还可以为社会提供生态、健康、丰富的物质产品。
与此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林业产业以其资源可再生、产品可降解及良好环境等特性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低碳经济体,完全可以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
问:在林业“162”发展思路中,您为何提出“实现由林业经济大省向林业经济强省跨越”?
答:在林业产业方面,我省已经够“大”。去年,全省实现林业总产值1746亿元,居全国第八位,竹浆造纸、板式家具、生态旅游等产业全国第一,已经跻身全国林业经济大省行列。
但客观地说,我省林业产业还不够“强”。从产值来看,我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只相当于福建的57%、江苏的56%,这些省份的林地面积均在我省之后,不少省份还有后发优势。从产出效益来看,我省桉树的亩产仅为广西的67%,竹笋的亩产不足浙江的一半。从基地结构来看,我省林业产业基地总规模已突破8500万亩,但符合现代林业产业基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相对集中连片要求的仅占17.7%。从发展成效来看,基础设施薄弱,改革任务艰巨,林业助农增收的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两个跨越”的战略部署,我们必须改变这个现状,通过提质增效、以质带量,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挑起农民增收大梁”,这是我省林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问:做强林业产业,我省有何对策?
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是首要工作。四川自然、气候及立地条件复杂多样,发展林业产业不能搞“一刀切”,必须立足各地优势,培育特色,选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树种(品种)和优势产业。我省将着力打造四大林业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林业重点县,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
继续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基地是林业产业的第一车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要根据规划,坚持与生态工程相结合,以低产低效林改造为重点,着力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
加快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按照“强化一产、提升二产、促进三产”的思路和“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让农民在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持续稳定增收。推进林业立体开发,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增加林农收入。
大力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林场、股份制林场等新型林业经济组织和经营主体,形成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撑体系。促进龙头企业、业主大户和农民结成稳定高效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图片说明:
宜宾市长宁县竹林基地。
南部县经济林基地。
朝阳湖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
四川日报 201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