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能给世人带来惊喜。
3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发布消息:研究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
1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对新增两只海南长臂猿婴猿征名活动结果进行公示,2名婴猿分别得名“猿海”和“猿南”。再添新丁后,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至35只。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也是我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加大保护力度、创新保护机制,近年来,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的深入开展,这片雨林绘就出一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旗舰物种稳定恢复
凌晨4点,天还没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监测队队员王进强已经穿戴整齐,背起10多公斤重的装备和口粮,他与另外3名团队成员穿过缭绕山间的晨雾,一同向霸王岭长臂猿核心保护区进发。
有人说,来10次海南霸王岭核心保护区,能见到一次长臂猿就算运气好。王进强大手一挥:“那是过去,现在要比之前见得多!”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海南长臂猿全球唯一栖息地。55岁的王进强是霸王岭分局监测队的首批队员。每个月他都要和其他队员在核心区住上至少5天,每天通常凌晨4点起床,天亮之前就得赶到监听点,监测、统计长臂猿种群数量,记录其生活习性等信息并拍摄照片和视频。新发现的其中一只属于D群的婴猿,发现者正是王进强团队。
“海南长臂猿对生存环境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在健康程度较好的原始雨林中才能生存。”王进强告诉记者,作为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曾广泛分布于岛上的热带雨林中,但近代以来热带雨林人为破坏严重,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世纪70年代已不到10只,只在霸王岭片区的斧头岭等局部区域活动,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近些年,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环境逐渐恢复,王进强和团队成员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自“天保行动”开展以来,护林员和监测员开始大面积种植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据王进强介绍,仅去年7月下旬至今,他们就已种植树苗超过1万株。“在监测过程中,我们通过食物残渣追踪到海南长臂猿踪迹的情况比以前多了不少,这一方面说明食物充足,另一方面表明它们的活动范围在扩大。”
在加强日常监测巡护、恢复栖息地自然环境的同时,海南还整合各方力量,以科研助力长臂猿保护。自从开展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工作开展以来,海南将长臂猿等珍稀物种的保护工作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依托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设立了国家林草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组建海南长臂猿保护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建立起一套保护研究的长效机制。
据海南省林业部门统计,2003年第一次开展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大调查时,海南长臂猿只有2群13只;2013年上升到3群23只;2020年继续上升至5群33只;如今再添两只婴猿。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种群数量稳定增长,表明海南长臂猿繁殖状况良好,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在稳步改善,海南热带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间得到修复和扩大。不久之前,在法国马赛举办的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稳步恢复的“中国案例”在会议现场作为重大成果进行展示。
体制机制有特色
一只野生猕猴从枝头一跃而下,体型健硕的野猪跑起来摇头晃脑,还有松鼠、小爪水獭和各种鸟儿也纷纷亮相……几天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工作人员邢金宝和往常一样,打开该片区的“电子围栏”,实时监控平台导出海量照片,霎时间拼凑成一幅生机盎然的“雨林百兽图”。这得益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智慧雨林”项目建设。
雨林片区于海南岛中部山区,规划总面积4400余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7,涵盖五指山、鹦哥岭、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多个自然保护区。统筹建设国家公园,海南怎么做?
“试点两年来,海南从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支撑保障、强化监督管理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模式,全力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黄金城说。
2021年9月,历时近一年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报告》正式通过了专家组验收,并对外正式公布。通过科学的测算,海南热带雨林估值为2047亿元,单位面积GEP为0.46亿元每平方公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也成为了中国首个发布GEP核算成果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所谓GEP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和人们熟知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一样,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GEP这个新标准是对旧模式的完善,折射出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认知层次的提升。为了保护好海南独一无二的热带雨林资源,必须握好衡量‘生态产品’价值的标尺。”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众养介绍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升级完善。建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分局两级管理体制,市县派驻国家公园管理局执法大队、森林公安双重执法机制;建立部省、省市县协同管理机制,印发试点方案和总体规划,出台10多项制度、办法和规范,将国家公园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构建起覆盖试点区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系统……
随着管理体制的理顺,海南省着手开始对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各类已有开发项目进行排查和清退。至去年底,海南已出台和编制完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矿业退出工作方案》《海南省小水电站清理整治方案》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现有开发项目对生态影响的复核评估报告》。现已落实了国家公园范围内需退出的9座小水电站补偿资金。
把空间“退还”雨林
“拿起猎枪打猴子,放火烧山种稻子,砍下大树换票子。”这是山里人以前常说的顺口溜。符惠全在海南省白沙县南开乡长大,2011年,22岁的他从部队退伍,父亲说:“回家吧,我们一起护着家里的山山水水。”就这样,符惠全回到了南开乡,成为鹦哥岭保护区南开管理站的一名护林员。
11年来,上山巡护、下乡科普,风雨无阻。现在最让符惠全高兴的是,随着规范管理、转变发展方式和长期的科普宣教,本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保护雨林的本土力量不断壮大。目前,鹦哥岭共有村民巡护员490人,分别来自10个乡镇,39个村委会,他们中不乏老猎手、伐木工。
从过度开采破坏到主动参与保护,如今,居民们还将曾经侵占的空间“退还”给雨林。
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高峰村风景秀美,50多栋联排房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菌菇种植产业红红火火。而就在两年前,这个深处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的村落,还是深度贫困村。
2019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方案》,开展处于主要江河源头等核心保护区的生态搬迁。高峰村整村搬迁,每户在新村分得1套115平方米的房子和人均10亩的橡胶地,原址将恢复自然生态。
2020年底,高峰老村118户498人全部搬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管辖下的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工作基本完成。而至今年年底,热带雨林核心区全部470户1885人生态搬迁将全部完成。
白沙县县委书记邓伟强说,通过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置换、安置就业等方式实施生态搬迁,热带雨林核心保护区的老村从过去不通路、不通电的黎族贫困村,转变为山外重建后带有黎族建筑风貌的美丽乡村,百姓生活有改善、生产有保障、享受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能致富的生态目标。
搬出大山,村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野生动植物也有了更多生存栖息的空间。据统计,仅2019年至2020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便有9个植物新种、5个动物新种、5个大型真菌新种被发现。
“下一步海南将继续加强热带雨林整体保护,整合海南中部尖峰岭、霸王岭等20个自然保护地,把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连接起来,纳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解决保护区割裂出现的保护空白问题,为野生动物繁衍提供更加完整的空间。”黄金城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