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以竹代塑”带来绿色发展新机遇



翠竹长廊 牟一平摄


宜宾纸业生活用纸生产线 马永红摄


苏小曼制图

  长江首城、中国竹都、全国GDP百强城市……
  四川宜宾的名片醒目亮眼,特别是全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实践,让“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宜宾市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发挥好蜀南竹海等优势,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竹代塑”“森林粮库”等重大发展机遇,突出竹浆纸、竹纤维、竹食品等特色优势门类,加快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宜宾市有竹林面积334万亩、竹类39属485种。全市有黄竹、慈竹等纸浆用林200余万亩,年产纸浆原料230万吨,竹浆及竹原纤维产能超40万吨。现有竹加工企业408家,其中规上(限上)企业60家、10亿元级企业2家;国家级现代林业(竹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4个、现代竹产业园区5个、现代竹产业基地26个。2022年,全市竹产业综合产值353亿元,居四川省第一。每年鲜笋、竹材等原料销售为数十万竹农带来直接收入超过15亿元,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为竹区群众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入。
  产业发展有政策护航
  2018年以来,宜宾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竹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支持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高质量编制《竹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将“以竹代塑”作为竹产业发展的重要门类和政策支持的重点方向。
  2022年,宜宾新组建竹产业分局,采取“专班+科技团队+国有平台”方式,统筹推进原料供应、精深加工和产品销售全链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兑现政策扶持资金4.1亿元。根据竹产业发展趋势,开展规划修编和第三次政策修订,将更加侧重“以竹代塑”和“森林粮库”建设。202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关于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意见》等重要政策性文件中,明确将“以竹代塑”“竹浆纸”等产业作为支持宜宾发展的重要内容。
  产业规模有原料保障
  2018年以来,有80多家竹类企业落户宜宾,笋材原料竞争日趋激烈。
  为保障竹加工重点企业原料供应,宜宾市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种植大户实施竹林规模经营和示范基地建设,组建专业化经营、采伐队伍,推广竹林机械应用,建设竹区采运道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市财政投入8000万元,全力提升竹林产量和产出量。同时,引导笋材原料经营主体与市内竹加工业规上企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全市现已实施竹林规模经营30万亩,建设竹林示范基地8个,现代竹产业基地面积已达120万亩。
  产品生产能力提升是宜宾市发展“以竹代塑”产业的主要抓手。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深圳裕同环保、山鹰集团等“以竹代塑”领域典型企业12家,主要以纸浆为原料生产工业和食品包装材料,今年1—9月,相关企业产值已突破3亿元;另一方面,支持宜宾纸业、四川天竹等本土企业通过技改扩能、产品结构调整等方式扩大规模、延长产业加工链,布局“以竹代塑”产品生产线。同时,鼓励企业拓展“原料—加工—产品—销售”全产业链,通过订单模式稳定企业产能和产值。积极推行全竹利用产业模式,将竹加工剩余物生产生物质燃料、竹炭、猫砂等产品。
  产业市场有研发推广
  “以竹代塑”用在哪?宜宾探索场景替代。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市内酒店餐饮、快递物流、食品生产等行业企业试点应用“以竹代塑”产品,使用以竹为原料的包装盒、购物袋、餐具、家具等。在三江新区龙头山竹文化主题公园、蜀南竹海等重要景区和街区建设以原竹、竹板材、竹格栅为原料的建筑和构筑物。不断完善竹原纤维产业链条,对接汽车整车及内饰材料生产企业,加快推进竹原纤维汽车内饰产品市场化应用。支持“以竹代塑”企业拓宽替代场景,开展产品促销,引导广大市民体验和消费。
  在2019年全新组建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的基础上,联合川渝19家林竹科研单位、重点企业组建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并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4名竹浆造纸和“以竹代塑”领域知名专家组建核心技术攻关团队,联合宜宾纸业、裕同环保等龙头企业,将竹浆后处理和“以竹代塑”产品开发作为重点攻关方向。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组建研发机构,开展“以竹代塑”产品研发和生产。充分借助国际竹业品牌博览会、网络、电视等平台,宣传倡导“以竹代塑”消费理念,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郑仁红)
           中国绿色时报 2023-11-28

关键词 以竹代塑  绿色发展  竹产业  产业发展  产业规模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