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林间自然孕育的珍馐,正通过标准化生产、国际化质量监测,跨越重洋,走上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餐桌,推动我国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林下经济生机勃勃
特色产品香飘海外
林下经济是提振消费、推动“两山”转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截至目前,我国林下经济年产值约1万亿元,带动数千万林农增收致富。值得关注的是,物美质优的林下特色产品不仅热销国内市场,更是走出国门,飘香海外。
秋初的大兴安岭,林海乍黄还绿,山野飘香。赤芍、金莲花、蓝莓、松子、蘑菇等林产品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工人们正在采收珍贵的偃松子。这些松子经过晾晒烘干、破壳加工后,将发往大连、青岛、梅河口等地,最终走向国际市场。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我国各地的林下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在湖北鹤峰县,82万亩野生箬叶林和5000余亩种植基地构成了全国最大的箬叶产区之一。
清晨5点,湖北鹤峰县海拔1200米的箬竹林里,村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仔细挑选着叶面宽大、色泽青翠的优质箬叶,这些叶子即将漂洋过海,出现在日本、韩国和新西兰的超市货架上。截至2024年,鹤峰县箬叶产量达2.1万吨、产值超5.1亿元,出口量1000吨、创汇3500万元。
质量监测严格把关
生产溯源同向发力
随着林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关键。国家林草局每年组织开展2000余批次国家级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指导地方林草部门开展7万余批次省级监测,并逐步建立食用林产品质量溯源体系。2024年,首次针对枸杞、竹笋等食用林产品开展质量安全专项风险评估工作,确保守住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2024年,新疆精河枸杞叩开国际市场大门,远销印尼、巴西、意大利等国家。精河县党委主导成立农牧投公司和村队合作社,对枸杞种植基地实行“六统一”管理方式:统一规划、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检测、统一收购销售,从源头上打造绿色安全的枸杞产品。枸杞种植中所使用的农资也统一使用中欧互认名单中规定的高质量产品,同时符合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
近几年,数字技术的应用为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吉林省通化医药高新区,林下山参溯源体系实现了从林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溯源体系涵盖种植基地土壤检测、电子围栏建设、采挖过程视频采集、专用箱封装、运输轨迹跟踪、加工全程影像记录、成品检测、包装赋码及物流销售,各环节数据最终汇集成每件产品唯一的“数字身份证”。
只有完整通过所有环节验证的林下山参,才能获得“溯源码”。消费者通过扫码,可直观查看从种植到送达的全流程信息,真正实现透明消费。
科技赋能标准先行
全力守护舌尖安全
近年来,各地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强食用林产品科技投入,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达到国际标准要求。
国家卫健委、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近年来经过多次修订。2019年版农药残留限量数量首次超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要求,2021年版更是涵盖了564种农药在376种(类)食品中10092项残留限量,数量上已达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要求的2倍。
2023年起,国家林草局全面推动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一个统筹三个全覆盖”,要求到2025年,监测覆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主要食用林产品有限量要求的全部农药残留指标,织密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
黑龙江省为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发布了34项质量标准,经专家组审议认定系列团体标准兼具科学性与实操性,精准对标同类国际先进标准中指标参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目前,黑龙江森林食物“九珍十八品”品牌阵营已扩展到129户企业的307款产品。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森林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林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监测和国际化运营共同塑造着中国森林食品产业新格局。(莫润宏)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