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丹江湿地:生态生财两相宜





  久违的珍禽乐园回来了
  近日,笔者在河南省淅川县丹江湿地看到,满山的柑橘林郁郁葱葱,不远处的丹江上海鸥徘徊飞翔,野鸭在江面上嬉戏,白鹤在浅水区觅食,与江面上停泊的渔船构成了一幅绝佳的和谐生态画卷。
  “今年入冬以来,丹江湿地的各种鸟类数量明显比以往增多,尤其是黑鹳、白鹳、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量云集在此过冬,成为丹江湿地的一道亮丽风景。”淅川县丹江湿地保护处主任闫天华介绍说。
  淅川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余脉与伏牛山交界处,属典型的南北气候过渡带。目前,湿地总面积6.4万公顷,其中,林地2.3万公顷,水域3.6万公顷。丹江湿地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部分,其中核心保护区的面积达4万公顷,包括丹江库区与周边森林等。湿地区域降水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非常适宜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山地、丘陵、盆地相间又为丹江湿地的形成提供了广泛的载体,也造就了丹江湿地斑斓多彩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过去由于库区大面积的滩涂被村民种上庄稼,既施化肥,又喷农药,造成湿地污染,加之乱砍滥伐,过度捕捞,捕杀珍禽的事时有发生,破坏了丹江湿地的生态平衡,使各种珍禽赖以生存的范围一步步缩小,各种鸟类存活数量日益减少。
  打响丹江湿地保卫战
  而今,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随着2001年省级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2007年又晋升为国家级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丹江湿地的保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一场丹江湿地保卫战在淅川打响。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淅川多方筹资委托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工程咨询公司编制了《河南丹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近期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丹江湿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有效切断污染渠道,淅川关停转迁了130余家环保不达标企业,先后建成了新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并在农村积极推广“猪—沼—果”循环经济模式,广泛采用秸秆生化养殖技术,目前全县已建成户用沼气池7万余座。该县近年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造林50多万亩,在丹江湿地周围建成10万亩桑园基地、12万亩柑橘基地、1万亩板栗基地、1万亩优质柿子基地、1万亩花椒基地、1万亩莲藕基地、30万亩辣椒种植基地等,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淅川还实施了丹江湿地野生动物“安居”行动,把每年3月定为“爱鸟月”,先后开展了“猎鹰行动”、“候鸟行动”等,及时制止乱捕乱猎野生动物的行为,严肃查处保护区内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淅川还制定了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紧急预案,全天24小时监控动物疫情,努力为野生动物创造良好的繁衍栖息环境。
  去年8月,南水北调丹江库区16.2万移民迁出后,出现了大面积消落地闲置的状况。淅川县按照“保护生态、净化水质、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的原则,聘请专家编制了消落地生态建设规划,计划3年内打造丹江湿地牧草—芦苇—速生林梯次生态观光走廊,把库区“遗址”上的35.49万亩消落地建设成丹江湿地的“后花园”。
  实现湿地保护与富民共赢
  为实现丹江湿地的永续利用,淅川走“在保护中利用、在开发中保护”的路子,将丹江湿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兴产业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实现湿地保护、水源涵养与富民强县的共赢。
  近年来,该县依托丹江湿地秀美的自然风光,借南水北调之机遇,先后开发出丹江小三峡、香严寺、坐禅谷、荆紫关古镇等多个丹江湿地旅游景区,打造了丹江生态游、湿地观鸟游、生态科普游等产品,各类星级饭店、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如今,丹江湿地已成为誉满中原的招牌旅游线。2009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首次突破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2.4亿多元,生态旅游已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现在的生态环境多好啊,到处绿油油、水清亮亮的。各种飞禽都飞回来了,丹江湿地又成为了野生动物的乐园,好多外地游客来游玩,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淅川县老城镇穆山村邓高同老人的一番话,道出了当今淅川人心中的喜悦。
图片说明:丹江湿地犹如优美的生态画卷
周彦波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2月08日

关键词 生态  生物多样性  林业产业  湿地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