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湖南“杨善洲”吴鹤鸣








  每当站在湖岸大堤上,置身绵延几十公里的绿色长廊,看到微风吹过时绿浪涌动,是79岁的老人吴鹤鸣最自豪、最惬意的时刻。
  吴老是湖南省林业厅原党组书记,与林业打了大半年交道后,退休后的他继续与林业结缘,在自己的故乡屈原管理区带领群众植树造林,10余年来新增林木500多万株,不仅保护了湖区的生态安全,还每年为故乡带来产值1亿元以上,使一大批农户走上了小康之路,无愧为湖南本土的“杨善洲”。
  儿子接他到国外享福,他却选择到乡下吃苦
  1995年,吴老退休了,他开始为自己的晚年谋划一个新的目标。
  “这里属于湖区,小时候从湖岸一眼望去,几乎看不到多少树,除了农田,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在屈原土生土长的吴老,退休后回到乡下,希望通过努力让自己的家乡绿起来。
  他的决定,让许多人不理解。作为一个正厅级干部,放着舒适的生活不享受,儿子接他到国外享福都不去,独自一人跑到一个饮食起居完全靠自己的偏僻乡村,这是何苦?
  “共产党员应该活到老,奉献到老。”吴老解释说,他熟悉湖区的一草一木,这里是湖南农业和畜牧业的主产区,但林业重视不够,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服务人民还有很多机会。
  1998年7月,他自带钱粮,正式投身屈原的造林事业,一干就是10多年。
  骑单车东奔西走,坐火车钱包被扒
  计划是伟大的,但执行起来是困难的。
  当时在屈原,林业的重要功能还“养在深山人未知”,非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不能调动群众积极性,他多次写信给屈原管理区党委建议发展林业,无数次踏上屈原58公里长堤和80个村庄,到处做调研、做动员。
  林业效益实现周期长,不少农民朋友不愿投入,为此他又千方百计跑项目,不遗余力争资金。有几次坐火车回长沙争取项目资金,不了身上钱物全部被扒,他只好打的回厅里,再到机关门口找熟人先垫付车费。
  10余年来,他大部分时间都奔走在洞庭堤岸,每天骑着自行车数十公里,胶鞋也穿坏了10多双。一次他从琴棋乡往回走时,身后一辆卡车疾驰而来,他来不及躲避,被掀到了两三米深的水沟,不得已住进了医院。但几天后,他便强大精神出院了,继续东奔西走指导挖坑、施肥、浇水。
  他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全区人。不久以后,一股造林热在屈原风生水起,在58公里的防洪长堤上建起了一道绿色长城,不仅牢牢守护这屈原的生态安全,更给屈原带来的新的经济亮点。
  1000多户人家增收10万元以上
  36岁的琴棋乡八港村村民吴建青家里有一个老母亲、两个哥哥,由于三兄弟均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除了种地,一家四口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生活非常困难,其房子如同一个鸡舍,人要弯着腰才能进去。
  吴建青的病情相对较轻,吴老为他免费申请了4000株速生杨树苗,经常上门手把手指导他如何培育,几年过去了,靠着林材,如今吴建青的收入已达到20多万元,全家人都住进了新楼房。
  27岁的张国华从2002年从怀化来到这里,由于家里贫困,连个对象都找不到。吴老知道后,也教他植树造林的方法,还帮他找到了对象。如今,张国华年收入已有6万多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吴老说,这些贫困村民,教会他们如何靠植树致富,比直接给他们钱财更有意义。
  现在的屈原,老百姓家家有林子,大多是速生杨,每棵每年价值递增20元。如今全区造林1000株以上、林业收入10万元到100万元的农户1000多家。
  整个屈原管理的绿化率由原来的6.7%增加到了24.38%,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扩大,这里不是林区却已胜似林区。
  红网记者 董雷 朱青 实习生 谢家威 岳阳报道
图片说明:
79岁的吴鹤鸣与自己心爱的杨树林。
这种郁郁葱葱的杨树林如今在屈原管理区随处可见。
红网 2011/7/13

关键词 绿化  造林  生态  森林资源  图片  林业产业  林产品  焦点新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