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科信所期刊全文

全球变化背景下碳汇林研究进展



编号 lyqk009085

中文标题 全球变化背景下碳汇林研究进展

作者 王松伟  郭忠升 

作者单位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 杨凌 712100;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陕西 杨凌 712100

期刊名称 林业科技通讯 

年份 2020 

卷号 0

期号 9

栏目名称 学术研究 

中文摘要 回顾了碳汇林产生的背景和内涵,碳汇林生产力和碳密度等方面。结果表明:目前碳汇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目前研究结果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碳汇林发展的需要,急需加强碳汇林研究,确定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类型碳汇林的生产力和承载力,不同碳汇林类型及其各龄组的碳密度和碳汇能力,以便提高人们对碳汇林认识水平,提高碳汇林质量、碳汇林合理布局和扩大碳汇林面积,以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最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关键词 森林碳汇  碳汇林  森林生产力  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  碳密度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承载力研究(编号:410711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编号:41271539)。

起始页码 8

截止页码 11

作者简介 王松伟(1995-),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保持林草与生态环境。E-mail:Tonystarkwang@126.com

通讯作者介绍 郭忠升。E-mail:guozs@ms.iswc.ac.cn

E-mail guozs@ms.iswc.ac.cn

分类号 S727.28

DOI 10.13456/j.cnki.lykt.2019.08.21.0002

参考文献 [1] 郭忠升.碳汇林、植被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特刊):40-43.
[2] 陈根长.林业的历史性转变与谈交换机制的建立[J].林业经济问题.2005,25(1):1-6.
[3] 王红丽,李艳丽,张文佺,等.湿地土壤在湿地环境功能中的角色与作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9):62-66+128.
[4] Xiaowei Cui,Jie Liang,Weizhi Lu,et al. Stronger ecosystem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mangrove wetlands with respect to terrestrial forests in subtropical chin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18, 249:71-80.
[5] 方精云,于贵瑞,任小波,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效应——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之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30(6):848-857+875.
[6] GILMANOV G T,AIRES L,BARCZA Z,et al. Productivity, respiration, and light-response parameters of world grassland and agroecosystems derived from flux-tower measurements[J]. Rangeland Ecology & Management,2010,63(1):16-39.
[7] 刘魏魏,王效科,逯非,等.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固碳能力估算及其区域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9):2881-2890.
[8] Jari Liski,Daniel Perruchoud,Timo Karjalainen. Increasing carbon stocks in the forest soils of western europe[J].For Ecol Manage,2002,169(1):159-175.
[9] 郭忠升.林种之间的面积合并与功能换算系数[J].林业科技通讯,1998(4):3-5.
[10] 郭志胜.碳汇林、游牧地承载力与森林可持续经营[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五届年会第十二届会议全球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研讨会.福州:2010.
[11] 余超.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的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5.
[12] 霍晓英,彭守璋,任婧宇,等.陕西省油松林生产力动态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2):412-420.
[13] 周洁敏,寇文正.区域森林生产力评价的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5.
[14] 钟乐,武晓玉,沈发兴,等.江西省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4):215-219.
[15] 于海春,李燕,高润宏.沙柳平茬碳汇功能与生产力分配格局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3(3):54-57+68.
[16] 张锦春,纪永福,王芳林,等.民勤退化人工梭梭种群雨养恢复试验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1):77-81.
[17] 方向文,王万鹏,何小琴,等.扰动环境中不同刈割方式对柠条营养生长补偿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6(5):810-816.
[18] 张振立,胡生荣,李成福,等.七里沙沙柳衰退原因及复壮更新措施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4(4):3-5.
[19] 徐学池,黄媛,何寻阳,等.土壤水分和温度对西南喀斯特棕色石灰土无机碳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40(4):1965-1972.
[20] 郭忠升,邵明安.半干旱区人工林草地土壤旱化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J].生态学报,2003(8):1640-1647.
[21] 李江,邱琼,朱宏涛,等.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密度及其动态变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9(2):106-111.
[22] 张国斌,刘世荣,张远东,等.岷江上游亚高山林区老龄林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J].生态学报,2008(7):3176-3184.
[23] 李海奎,雷渊才,曾伟生.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J].林业科学,2011,47(7):7-12.
[24] 郭忠升.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226-230.

PDF全文 浏览全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