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动植物资源调查

朱鹮





编号 dzwdc0000000037

资源名称 朱鹮

拉丁学名 Nipponia nippon

资源分类 鸟类资源

目中文名 鹳形目

目拉丁名 CICONIIFORMES

保护级别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CITES附录Ⅰ 

学科分类 220.35;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调查时间 1995-1999

关键词 朱鹮  野生动物  资源调查 

分布 文献记载,朱鹮在中国曾广泛分布,但到1958年,仅在甘肃、江苏、陕西等省可采到标本,此后几近销声匿迹,1981年5月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仅有的7只。目前仅分布于陕西洋县、城固、汉中、勉县、西乡和佛坪,在陕西为留鸟。

数量 朱鹮在1981年重新被发现时仅有7只(2个巢)。经过20多年的保护,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种群数量1999年底为84只,2000年达到147只,2003年7月达260只,2005年底达450只。同时,朱鹮人工繁殖也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04年底,人工种群数量达422只。

栖息地 朱鹮是亚洲东部的特有珍禽,20世纪60~80年代相继在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半岛和日本消失。现仅存于中国陕西秦岭南坡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汉江谷地。分布范围包括洋县、城固、西乡、汉中等地,栖息地总面积9223km2。从地形上可将其栖息地分为山地、丘陵、平川3种类型。洋县境内汉江以北秦岭低山区(海拔700~900m)的阳坪、花园、关帝、四郎等乡是目前朱鹮的主要营巢区,植被类型为马尾松、侧柏林带,朱鹮的营巢树种为马尾松;海拔900~1200m秦岭中山区的窑坪、铁河、八里关等乡是1990年前的主要营巢地,植被类型为栓皮栎、油松林带,朱鹮的营巢树种为高大的栓皮栎。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和亚成体的扩散,朱鹮的营巢区开始向低山丘陵区迁移,甚至连汉江北岸纸坊乡的草坝和西乡县私渡乡的河湾村(海拔均低于500m)也成为朱鹮的繁殖地。汉江河谷地带是朱鹮秋季游荡群体觅食活动的主要场所。
朱鹮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有营巢地、食物基地和夜宿地等:
①营巢地:有一定高度和胸径的高大乔木是朱鹮营巢繁殖的场所,是其栖息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明、清时期,陕北榆林的府谷、神木一带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曾是朱鹮理想的栖息地。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气候恶化使该地区变成了茫茫荒漠,朱鹮被迫向南迁移。20世纪50年代,关中的眉县、长安等县可见朱鹮在高大的杨树上营巢繁殖,50年代末大规模的滥砍乱伐使关中平原的高大乔木损失殆尽,朱鹮随之消失。洋县朱鹮栖息地中尚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可供其营巢的高大乔木,这也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如姚家沟巢区保留着10余棵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栽植的栓皮栎,平均高度24.6±4.9m(n=15),平均胸径0.60±0.12m(n=15)。秦岭低山区分布有成片的马尾松,朱鹮营巢树的平均高度为14.2±0.82m(n=7),虽然高度较栓皮栎低,防御敌害的能力和在大风中稳定性较差,总体看来,基本上适合朱鹮营巢繁殖。
②食物基地:朱鹮主要以蛙类、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和陆栖昆虫等为食(史东仇、于晓平等,1991)。它们的觅食地包括河流浅滩、山涧小溪、稻田、塘库边缘和潮湿的山脚草地。秦岭南坡汉江支流众多,由于植被覆盖率高,水源涵养林功能完善,水土流失甚微,河水清澈,鱼蟹丰富,是朱鹮良好的觅食场所;境内丘陵区的塘库密布,仅洋县就有大中型水库40余座,水库边缘的草坡是朱鹮秋季游荡期家族群体休息觅食之处;汉中盆地的水田面积为190000hm2,占全省水田总面积的63.7%,为朱鹮和其他涉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海拔1200m左右的中低山区气温较低,作物生长缓慢,当地实行一季耕作制,稻田在种植收割后翻犁蓄水(冬水田),恰好成为朱鹮越冬期和繁殖期的主要觅食地。这也是朱鹮种群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③夜宿地:除了繁殖期之外,无论觅食还是夜宿,朱鹮都成群活动,尤其在秋季游荡期会集中较大的群体,夜宿地是否稳定直接影响群体活动的稳定与否。一般情况下,朱鹮的夜宿地都是位于村落或水库旁边小山丘上的小片次生林内,有几棵供朱鹮停歇的高大乔木,隐蔽条件较好。因此,对其停歇大树的保护和夜宿地周围放牧及其他人为活动的控制是保护朱鹮的关键。
朱鹮生存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
①营巢及停歇大树的保护:朱鹮与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不同,它属于人类的伴生种,因为海拔1200m左右的中山区是朱鹮鹮繁殖地,同时仍然处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边缘地带,该区毁林垦荒式的生产方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为了保护巢区环境,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对朱鹮繁殖地中固定的营巢树群挂牌编号,征为国有,严禁砍伐。对朱鹮游荡活动区内夜宿地的高大乔木也进行了挂牌保护。近20年来共征购营巢树54株,停歇树18株,高度均在25m左右,胸径0.4~0.7m,树龄均在百年以上。
②人工投食:朱鹮巢区冬水田面积较小,加之农药的频繁使用等原因,水田中食物量贫乏。所以在巢区朱鹮经常觅食的水田中进行人工投食是减轻亲鸟育雏负担、提高幼鸟成活率的重要措施。投食种类以鲜活泥鳅为主,1982~1997年共投放泥鳅14273.6kg,年均892.1kg。
③天敌预防:由于低山区朱鹮营巢树种马尾松高度较低,常有蛇类(王锦蛇)、青鼬等动物攀缘巢树,袭击巢中的卵或雏鸟,给朱鹮繁殖造成了巨大威胁(曹永汉、于晓平等,1995)。针对这一问题,保护人员在巢树下设置监护棚,在巢树树干上挂设金属网罩等物防止敌害爬树,成效显著。
④伴生种保护:观察结果表明,朱鹮巢区常有大嘴乌鸦、斑头鸺鹠等种类在朱鹮巢树附近甚至与朱鹮在同一棵大树上营巢,在猛禽入侵骚扰时,它们与朱鹮组成了共生防御体系,合力驱赶来犯之敌,大大减轻了较大型的猛禽如鸢、苍鹰等对朱鹮构成的威胁。在觅食地中,常有小白鹭、苍鹭等鹭科鸟类与朱鹮混群停歇或觅食,在天敌预防中起到了报警作用,减少了朱鹮受威胁的程度。所以应对上述种类适当加以保护。
⑤环境污染: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在水田中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已使其中的各种水生生物急剧减少。通过对朱鹮食物、粪便等样品的分析,发现有机氯、有机汞的污染含量偏高(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所,1990)。这也是人类生产活动与朱鹮保护之间的矛盾。为此,保护管理部门在朱鹮巢区和游荡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严禁在朱鹮觅食的水田、塘库边缘的草地中施用化肥农药,并设专人进行巡护观察,同时对当地村民进行经济扶持、宣传教育以缓解朱鹮保护与生产之间的矛盾。
⑥狩猎管理:自保护朱鹮工作开展以来,洋县境内在1982~1993年之间先后共发生朱鹮猎杀案4起,死亡朱鹮6只。1996年2月至1997年1月,在汉江沿岸相继发生了几例朱鹮中毒事件,这是捕猎者以毒饵捕杀汉江流域其他越冬水禽时所致。每年的7~11月,朱鹮的活动范围涉及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勉县、南郑、佛坪6县(市)40多个乡(镇),觅食的水田、河流、小溪、草地总面积130km2。区域内人烟密集,干扰因素多,保护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为此,洋县人民政府于1990年9月30日向全县发布了《关于保护朱鹮划定禁猎区的通告》。将朱鹮经常活动的谢村、城关、汉江、华阳等所属乡镇划为禁猎区,区内禁止任何形式的狩猎活动;对危及野生动物安全的猎枪、弹具、毒品等一律交当地主管部门封存,全县共收缴猎枪2000余只。同时禁止在朱鹮觅食的水域、稻田、旱地内投放毒饵,禁止在水沟、水田、河流内捕捞水生生物和放养家禽;严格保护朱鹮夜宿环境;在区内设立禁猎员和信息员,与专业人员相互配合,加强宣传,实施综合有效的保护管理。

资料来源 全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PDF文件 浏览全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