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青弋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72851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青弋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作者 杨强强  徐光来  杨先成  李爱娟  陈晨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安徽省江淮流域地表过程与区域响应重点实验室  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20,40(24)

页码 9048-9058

年份 2020 

分类号 TU9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水质  冗余分析  青弋江流域 

文摘内容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景观组成与结构对水质的影响对于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青弋江为长江下游最长的支流,人类活动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对水质产生影响。以青弋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 Earth遥感数据和水质实测数据,采用冗余分析(RD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研究结论为:(1)以采样点为中心建立的100、200、500、1000、2000 m 5种尺度缓冲区中,500 m半径圆形缓冲区景观组成对水质的解释率最高,枯水期与丰水期对水质的解释率分别为46.30%和43.10%。(2)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与NH4+-N、TP、EC呈正相关,对水质具有负面效应;林地面积与DO呈正相关,对污染物起到净化作用;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与污染指标呈正相关,表明人类活动强的区域,水质变差。(3)景观格局指数中,PRD在丰水期与NH4+-N、TP浓度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6、-0.540,表明随斑块丰富度密度的增大,流域生态系统更加稳定;LPI与DO浓度在枯水期为显著负向相关,相关系数为-0.653,SHAPEAM与NH4+-N、TP呈显著正向相关,表明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水质恶化;FRACAM与水质的关系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通过多角度分析,在一定程度揭示了青弋江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有利于土地利用管理和水质保护,进而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可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决策时提供参考。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