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近10年青海湖东沙地人工植被群落特征



编号 zgly000166744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近10年青海湖东沙地人工植被群落特征

作者 吴汪洋  张登山  田丽慧  张明远  周鑫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9年06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Q948 

关键词 高寒沙地  人工物种  生长特征  群落多样性  年变化 

文摘内容 植物治沙是高寒沙地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人工植被群落特征的研究揭示了植被对高寒沙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与改良性,有益于筛选高寒沙地治沙物种。2008—2017年,通过对青海湖湖东沙地人工治理沙丘上的11种人工植被(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乌柳(Salix cheilophil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沙地柏(Sabina vulgar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进行植被调查和群落特征分析,结果显示:(1)除柽柳、金露梅之外,各人工物种均能保持80%以上的当年成活率和50%以上的保存率,总盖度以每年6.4%—8.8%的速度增加,乌柳、小叶杨、柠条和花棒林地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高,而沙棘和樟子松的群落优势度较高;(2)前3—5年通常为各物种成活与生长的关键期,也是群落形成与多样性增加的快速期;(3)沙棘、乌柳、樟子松、花棒和小叶杨的群落防风固沙效益和土壤水分与养分的改良效益显著,为高寒沙地典型优良的固沙物种。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