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贡献区评价综述



编号 zgly000143311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贡献区评价综述

作者 张慧  申双和  温学发  孙晓敏  米娜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2年23期

年份 2012 

分类号 X821 

关键词 涡度协方差  空间代表性  通量贡献区  源区 

文摘内容 综述了通量贡献区研究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难点,旨在促进中国区域碳水通量数据空间代表性的定量评价。通量贡献区是通量观测点上风向的空间代表区域,能够反映代表区域对应下垫面的源区内每一点对观测点的通量贡献权重影响,主要受观测高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大气稳定度等因素的影响。通量贡献区通常随着观测高度的增加、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的降低和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变大,反之则变小。通量贡献区的评价模型包括解析模型、拉格朗日随机模型、大涡模拟和闭合模型四类。通量贡献区的评价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通量数据质量评价、实验设计的指导、与遥感技术结合的区域尺度的总初级生产力的估算、城市CO2通量变化的评估以及能量闭合的评价等研究。最新研究表明,对流边界层的通量贡献区存在负的通量贡献区域;有裸地存在的情况下解析模型通常会低估裸地对观测通量的贡献;与水平地面处的通量贡献区相比,山谷处通量贡献区变小而山脊处的通量贡献区变大。通量贡献区模型研究应进一步考虑大气中的平流效应、湍流的非高斯扩散以及建立冠层内部的通量贡献区模型。解决森林冠层内流场的不均匀性、冠层重叠问题、冠层湍流的不稳定性是建立适合冠层内部通量贡献区模型的前提条件。在理想条件的气体释放验证试验的基础上,需要开展复杂条件下的相关试验。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