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8497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14年01期
年份
2014
分类号
F301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文摘内容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特征的分阶段区域差异,清晰刻画了LUCC动态区划中区划单元的消长,单元边界的变动,以及前后10年的变化强度特征,揭示了土地利用格局与过程之间的交替转化规律,以及不同类型和区域的变化原因,证明了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