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田间稻细条菌含量同稻株发病关系研究



编号 zgly000116595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田间稻细条菌含量同稻株发病关系研究

作者 成国英  宋建军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植保系 

母体文献 湖北植保 

年卷期 1996年03期

年份 1996 

分类号 S435.111.4 

关键词 发病关系  品种抗病性  接种浓度  品种抗性差异  药剂防治  病期  秧田  稻细条病  移栽后  抗性鉴定 

文摘内容 采用无病种研究秧田和本田带菌对稻株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秧田或本田带菌,均可引起稻苗发病,由秧田带菌引起幼苗感染后始病期最早出现在苗龄46d以后;当本田带菌时,移栽苗始病期最早出现在移栽后15d左右。无论是秧田或本田带菌,稻苗始病期和发病率均随着田间带菌浓度的升高而提早和增加,随着田间带菌浓度的下降而推迟和减少。当田间接菌浓度等于或高于6×105cfu/cm3时,连抗性品种033也会发病,当田间接菌浓度低于6×10cfu/cm3时,秧田感染苗始病期推迟到苗龄71d,本田感染苗始病期被推迟到移栽后的第61d,且发病率显著地降低,甚至达到查不出病株的水平,说明降低田间菌量使之低于6×104cfu/cm3的水平,就可有效地减轻甚至消灭稻细条病的危害。试验还表明:品种抗病性不同,或田间带菌量不同,稻株始病期存在很大差异,故药剂防治应根据田间病情适时进行。采用田水接菌法鉴定品种抗性,是一种与自然发病最接近的方法,经对5种接种浓度的比较,看出:以在6×105cfu/cm3的接种浓度条件下,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反应最明显。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