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河中游地区侵蚀产沙规律及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研究综述



编号 zgly000035386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河中游地区侵蚀产沙规律及水保措施减洪减沙效益研究综述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朱金兆  胡建忠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年卷期 2004,2(3)

页码 41-48

年份 2004 

分类号 S157 

关键词 黄河  中游地区  侵蚀产沙规律  水保措施  减洪减沙效益 

文摘内容 黄河中游的粗泥沙主要来源于河龙区间(河口镇至龙门)以及泾、洛、渭等几条支流, 粗沙来源区与多沙来源区基本一致, 形成所谓的多沙粗沙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km^2, 以22.8%的面积产生了69.2%的总输沙量和77.2%的粗泥沙量。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的土壤侵蚀模数最高, 达1万2420~3万6440t/(km^2·a)。水土保持措施(梯、林、草、坝等)起到了很好的减洪减沙作用。多项有关河龙区间的研究成果(水文法)表明: 20世纪70年代, 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2.08亿~2.75亿t, 80年代为3.20亿~4.48亿t, 90年代(1990-1996年)为3.16亿t。泾河、洛河、渭河等支流, 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洪减沙效益也十分突出。森林植被通过林冠层、枯落物层和根系一土壤层的分层拦截吸收, 起到突出的减洪减沙作用。晋西、陇东等试点流域, 人工林区与无林或少林区相比, 减沙效益高达78%~96%, 消除了洪峰流量及猛涨猛落的洪水过程, 从根本上控制了土壤侵蚀。今后, 应加强不同尺度流域间, 水沙运移规律的尺度转换等有关研究。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