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61956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岩溶石漠化区牧草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师范大学
母体文献
草业科学
年卷期
2009年10期
年份
2009
分类号
S54
关键词
株高
产量
动态变化
岩溶石漠化区
文摘内容
以菊苣Cichoriumintybus、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americanun×P.pureum、类玉米Zea diploperennis、混播牧草(菊苣、杂交狼尾草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cv.Reyan No.2)、黑麦草Loliumperenn、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和白三叶Trrifoliumrepens为对象,研究了其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刈割时株高与产量大小的关系,旨在为岩溶石漠化区选择适宜的牧草种类以及牧草的合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杂交狼尾草、类玉米、黑麦草和白三叶产量均有显著影响,而对菊苣、混播牧草和紫花苜蓿的影响较小。不同刈割时期牧草鲜、干草产量有显著差异,表明各种牧草无论是鲜草产量还是干草产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杂交狼尾草适于在牧草高产季节用于青贮,是解决冬季缺草的有效途径之一。仅刈割了3次的类玉米除7月鲜、干草产量与菊苣和杂交狼尾草差异不大,8月与10月鲜、干草产量仅为菊苣和杂交狼尾草的50%和30%。与单播牧草相比,混播牧草具有产量较为稳定的优势。类玉米死亡后轮作的黑麦草、混播牧草死亡后轮作的紫花苜蓿以及同期种植的白三叶均可以作为轮作牧草,不仅可以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而且可以丰富牧草种类,是春秋季畜禽的良好草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