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和田河下游植被分布及生理指标对水分条件的响应



编号 zgly000174894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和田河下游植被分布及生理指标对水分条件的响应

作者 艾克热木·阿布拉  董宗炜  艾沙江·艾力  赵新风 

作者单位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林业与环境科学 

年卷期 2022,38(5)

页码 77-87

年份 2022 

分类号 X835 

关键词 胡杨  生理指标  水分条件  响应机理  和田河下游 

文摘内容 和田河下游绿色走廊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环境污染等功能。且在减缓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天然屏障和保障作用。为了研究荒漠河岸林植被分布及生理指标对水分条件的响应,文章在野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和田河下游植被分布情况及植物丰富度变化规律;选取代表性建群植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分析其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对水分条件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胡杨是和田河下游主要建群植物,林下植被包括属于17科的45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垂直河道方向的河漫滩、林下灌草地、灌丛草地和荒漠林地等不同样地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来看,在河漫滩水分条件较好,一年生草本成为主要的优势物种,林下草地表现为较为完整的乔、冠、草3层结构群落,因此这两种样地的物种丰富度较高,分别为6.1和5.2。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加,灌丛草地内多年生草本、灌木物种增多,一年生草本逐渐消失,在荒漠林地是以耐旱、耐盐的灌木为主,同时物种丰富度也减小,这两种样地物种丰富度较低,分别为2.5和1.3,说明在和田河干流绿色走廊距离河道越近物种数越多;从胡杨各生理指标的变化来看,胡杨长势等级“中等”的情况下,其相对含水量(RWC)、叶绿素(Chl)、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达到了最高值,因为胡杨叶含水量减少和脯氨酸积累的增加是胡杨对水分亏缺的一种生理反应,即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胡杨通过体内脯氨酸的积累,提高渗透调节能力,保持其原生质与环境的渗透平衡,说明胡杨在对水分亏缺时发生了生理上的变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胡杨各类生理指标对水分条件的响应可以看出,水分条件是决定荒漠河岸林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