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56272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高原深水湖泊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作者单位
江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物多样性
年卷期
2008,16(3)
页码
288-297
年份
2008
分类号
Q958.894
S718.54
关键词
软体动物
寡毛类
摇蚊幼虫
群落
抚仙湖
文摘内容
云南抚仙湖是我国典型的高原深水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其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揭示该湖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响应,2005年正7月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在抚仙湖18个断面110个样点中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19属27种,大型底栖动物出现率为97.3%,平均密度为855ind./m^2,平均生物量为58.01g/m^2。在密度组成上软体动物(50.3%)〉摇蚊幼虫(32-3%)〉寡毛类(17.4%),优势种为花纹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长角涵螺(Alocinma tongicornis)和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三者共占总密度的51.4%。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全湖性分布,而软体动物主要分布在沿岸区,各类群优势种均呈聚集分布。底栖动物在沿岸区生物量显著大于湖心区(P〈0.01),但两者之间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南区和北区之间的密度(P〉0.05)和生物量(P〉0.05)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底层水体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密度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而底层水体溶解氧是影响底栖动物生物量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抚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及改进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4、2.88、0.87、2.40和20.84。沿岸区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高于湖心区,主要是由于沿岸区分布有各种沉水植物,提高了底栖动物生境的异质性。与1980年调查结果相比,抚仙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呈上升趋势,这与水体营养水平不断提高,沉水植物分布面积扩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