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多尺度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关联性——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编号 zgly000164184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多尺度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关联性——以甘肃白龙江流域为例

作者 张金茜  李红瑛  曹二佳  巩杰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9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X826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  空间关联  多尺度  甘肃白龙江流域 

文摘内容 生态脆弱性研究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白龙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区,开展流域生态脆弱性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流域内各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流域典型生态系统类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辅助回归法、熵权法、综合指数法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从乡镇、县区、流域3个尺度深入分析2002、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脆弱性的时空格局,并探讨了流域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乡镇尺度上,2002和2014年处于重度、极度脆弱的乡镇均集中分布在武都大部及宕昌西北,且12年来流域乡镇的生态脆弱性从以中度脆弱为主向轻度脆弱转变;2002—2014年,县区尺度上,仅舟曲县生态脆弱性的变化程度较平稳,武都、文县、宕昌、迭部相对剧烈,且武都、文县、迭部的生态脆弱性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好转,而宕昌县在逐渐恶化;流域尺度上,2002和2014年流域生态脆弱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2976和0.2904,呈小幅下降趋势,表征12年来流域的生态脆弱性有所降低;变异系数分别为0.3905和0.4358,呈增加趋势,说明流域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向不均衡方向发展;2002年流域生态脆弱性指数的MoranI值为0.5460,表明2002年流域生态脆弱性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高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武都北部及中部,零散分布在宕昌西北;2014年流域生态脆弱性指数的MoranI值增加至0.5635,空间集聚更为显著,高高聚集区集中分布在武都中部及宕昌西北.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