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44726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应用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母体文献 中国临床康复
年卷期 2006,10(6)
页码 94-96,i0002
年份 2006
分类号 R749.13
关键词 脑缺血 痴呆 血管性 疾病模型 动物 学习 记忆 大鼠
文摘内容 目的: 通过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实验于1999—09/2000-0l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 随机分3组, 假手术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10只。采用反复股动脉抽血/回输(25mL/kg)和双侧颈总动脉阻断(10min)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进行跳台试验时, 让大鼠在箱内适应5min后再放到平台(安全区)上并通电, 记录大鼠第1次步下平台的时间, 即潜伏期, 及5min内大鼠步下平台被电击的次数, 即错误次数。24h和48h后重复上述试验, 但一开始即将大鼠放到平台上并通电。然后进行穿梭箱试验, 其参数设置为: 蜂鸣(条件刺激)时间5s, 电刺激(非条件刺激)时间20s, 电流强度3mA, 间隔30s, 循环20次。即给予声刺激(蜂鸣)5s, 期间如大鼠(主动)逃避到箱的另一端, 蜂鸣停止并转为间隔期, 否则给予电击; 电击期间如大鼠逃避到箱的另一端, 电击停止并转为间隔期, 否则持续被电击20s; 间隔30s后又给予声刺激, 重复20次为1个循环。计算机自动控制并记录大鼠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被电击时间和主动逃避时间。每天1个循环(箱内适应5min后开始), 连续5d。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 甲酚紫/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纳入动物30只, 实验过程中死亡6只, 进入结果分析24只。①跳台试验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的错误次数明显增多[以第3天为例, 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3±1.0), (9.2±2.0), (12.9±2.3)次, P〈0.01], 潜伏期显著缩短[以第3天为例, 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6±8.9), (20.3±8.2), (12.0±4.4)s, P〈0.01]。②程控穿梭箱试验结果: 第5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5.5±1.2), (14.2±2.6), (17.7±2.6)次, P〈0.01], 被电击时间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8.1), (129.2±23.4), (178.2±35.5)s, P〈0.01]主动逃避时间明显减少[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38.2±6.8), (11.2±5.0), (3.4±3.1)S, P〈0.011。③脑组织神经元改变结果: 术后2周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和记忆障碍, 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29.8%, 92.1%, 24.4%, 但无明显的肢体瘫痪; 12周后大鼠学习和记忆障碍进一步加重, 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35.8%, 94.0%, 30.2%, 但脑损害无明显加重。结论: 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能高度模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 是一种可靠、简易而实用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