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褐稻虱的产卵繁殖和允许损失阈限



编号 zgly000104221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褐稻虱的产卵繁殖和允许损失阈限

作者 丁宗泽  陈茂林  李沛元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  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 

母体文献 昆虫学报 

年卷期 1981年02期

年份 1981 

关键词 褐稻虱  虫量  成虫寿命  乳熟期  产卵高峰  历期  成虫羽化  齐穗  产卵量  晚粳 

文摘内容 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系本区水稻穗期常易暴发的害虫。每年夏初自南方随西南气流渐次迁入虫源。成虫寿命和产卵历期很长,有两个产卵高峰,峰距为5天左右,峰期可持续10天左右。产卵最适温度为23°—26℃,与温度的关系为y=4.58x-0.07x~2-0.0006x~2-49.58(sT=±2.48,F<0.05),最利产卵的水稻生育期为孕穗抽穗期。 渴稻虱为害水稻所造成的损失与每穴实际虫量成正相关,其迴归方程为y=0.39+0.31x(r=0.92),在同虫量相同虫龄的为害下,中梗受害最烈,单杂次之,单晚最轻。双季后作中籼稻最易受害,中梗次之,晚粳最轻。各生育期中以孕穗至乳熟初期为害的损失最大,乳熟中、后期次之,分蘖末期至孕穗期较轻。当每穴虫量特高时,水稻在短期内枯死倒伏。从测定看出:水稻穗期因褐稻虱致枯死的损失与齐穗后的天数成反相关,方程为y=109.908-1.8175x(r=-0.9540)。 通过研究,认为本区褐稻虱为害的允许损失阈限以控制在5%以下为宜,每穴的虫量标准主代为8—10头:前一代为0.3—0.5头:主代防治应在若虫第一高孵期,前一代则在成虫羽化前夕。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