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立式深旋松耕对西北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65607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立式深旋松耕对西北半干旱区土壤水分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作者 张绪成  马一凡  于显枫  侯慧芝  王红丽  方彦杰 

作者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甘肃省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草业学报 

年卷期 2018年12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532  S152.7 

关键词 立式深旋松耕  土壤物理性状  土壤有效贮水量  马铃薯  块茎产量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文摘内容 合理耕作可增强土壤水分供给能力和促进作物根系发育,进而提高作物抗旱性和生产力,将是进一步挖掘半干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潜力的有效途径。在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于2016-2017年设置定位试验,在全膜覆盖垄作模式下设计立式深旋松耕40cm(VRT)、深松耕40cm(DLT)和传统旋耕15cm(TT)3个处理,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和萎蔫系数、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马铃薯产量等,计算土壤有效贮水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研究立式深旋松耕对土壤物理性状、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VRT显著降低了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较DLT和TT分别下降了10.8%~25.3%和11.2%~24.8%;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12.3%~23.7%和29.7%~46.6%,饱和含水量和土壤毛管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6.1%~54.4%和38.8%~82.9%,萎蔫贮水量下降了11.0%~49.0%。与TT相比,DLT降低了2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和萎蔫贮水量,显著提高了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基于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特性的优化,VRT在0~40cm土层的有效贮水量显著高于DLT和TT,分别增加了34.3%~136.9%和44.6%~75.2%,DLT较TT在20~40cm土层也有显著增加。较高的土壤有效贮水量促进马铃薯生长,并显著提高块茎产量,VRT分别较DLT和TT增产24.8%~156.8%和47.8%~41.0%,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18.9%~92.3%和19.2%~26.6%,干旱年份(2016)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正常降水年份(2017)。因此,立式深旋松耕显著优化了土壤的水分特性,提高了土壤有效水含量,促进马铃薯发育,提高块茎产量和WUE,这一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明显,是适合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抗旱增产、水分高效的耕作方法。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