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50386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江口潮下带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动物学研究
年卷期
2007,28(1)
页码
47-52
年份
2007
分类号
Q179.4
Q958.15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潮下带
长江口
文摘内容
2005年4月对长江口全区域潮下带共10个采样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采获大型底栖动物38种, 分属5个生态类型, 种类数较少, 河口外缘站位种类数多于口内站位。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32.9个/m^2、平均生物量为5.035r/m^2(湿重); 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 平均生物量显著降低; 口外缘站位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均高于口内站位。环境因子相关分析表明, 盐度是决定长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群落聚类、标序分析显示, 春季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异明显, 完全符合目前长江口支、港、槽“三级分汉”的空间格局。其中, 北支的大型底栖动物以混合高盐水种类为主, 而南支则以淡水和半咸水种类为主。南支的南北槽分界处内外站位的群落差异也由盐度决定, 因为靠近口内的群落均受长江冲淡水影响较大; 而口外站位群落则受咸淡水影响。南支的南北港分界点内外的群落差异则主要受长江来水的影响, 原因在于处在港分界点以内的群落所在区域, 直接受长江来水的冲刷, 底质环境极不稳定; 而港、槽分界点之间的群落所在区域由于河口上段的诸多明暗沙体的阻挡, 水势较为稳定, 所以底质环境较稳定, 从而使得港、槽分界点之间的群落出现了更多的沙蚕等底质环境类型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