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北洛河流域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径流演变特征及控制因素



编号 zgly000147863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北洛河流域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径流演变特征及控制因素

作者 张亭亭  张建军  郭敏杰  陈利利  张晓萍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室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4年04期

年份 2014 

分类号 S157 

关键词 径流变化  地貌类型  林区流域  水土流失治理  退耕还林(草)  北洛河 

文摘内容 采用水文统计法,以北洛河流域丘陵沟壑区、高塬沟壑区、阶地平原区以及林区等不同地貌类型和覆被区水文测站资料为基础,分析其近50年来流域径流变化趋势、程度以及极端降雨事件下的稳定性,对比辨析区域尺度流域径流演变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总体上北洛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年均变率为-0.19mm/a。林区流域径流比较稳定,而非林区流域,无论哪种地貌类型,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幅为-0.11~-0.66mm/a。丘陵沟壑区年径流量发生跃变时间在1999年左右,高塬沟壑区和阶地平原区变化时间则在1994年。在水文序列的3个阶段,即1979年前、1979年后水土流失治理效应期以及1999年后的退耕还林时期,丰水流量(5%)不受地貌类型差异和森林覆被与否的影响,各流域均呈持续减小趋势。而枯水流量(95%),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影响,各流域首先表现出一致地增加趋势,然后受退耕植被恢复类型和程度影响,在不同地貌类型间有差异。以草灌恢复为主的丘陵沟壑区流域,枯水流量持续增加,以林灌恢复为主的高塬沟壑区和阶地平原区反而呈减少趋势。平水流量(50%)在各流域间反应均变化较小。多重分形临界指数分析认为,总体上阶地平原区和林区流域径流稳定性最好,其次为高塬沟壑区,丘陵沟壑区稳定性最差。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对各流域1%~5%和5%~50%频域下的降雨-产流调控作用均比较有效,而对≤1%极端降雨事件的作用有限。结果表明,森林覆盖与否及植被恢复类型等生态因素,而不是地貌类型,控制着区域尺度径流演变过程和程度。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