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编号 zgly000030263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干旱荒漠区人工植物群落演替模式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徐彩琳  李自珍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3,14(9)

页码 1451-1456

年份 2003 

分类号 Q948.121  S718.54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人工植物群落  演替模式  生态学机制 

文摘内容 以我国干旱荒漠区包兰铁路沙坡头地段人工植被防护林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区域植被建立与发展过程中, 优势植物种的种群动态和人工植物群落的演替模式, 探讨了植物群落演替的内在动因和生态学机制.结果表明, 该区人工植被经过40余年的演变, 其植物种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已由原来的灌木、半灌木人工植物群落演变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人工-天然荒漠植物群落.在此演替过程中, 人工栽植的灌木种如柠条、花棒等的重要值不断减少, 逐渐从人工植物群落中退出; 而天然繁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如小画眉草、雾冰藜、刺蓬、虎尾草等相继侵入, 并逐渐成为该区的优势植物种; 油蒿由于具有天然下种自行更新能力, 在群落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物种替代模式与该地区降水资源严重匮乏以及沙地表面结皮的增厚, 致使沙子下层含水量降低。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