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编号 zgly000168576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高原生态分区及概况

作者 杨艳芬  王兵  王国梁  李宗善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9年20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7.2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生态分区  气候  地形  植被  水土流失 

文摘内容 黄土高原地域广阔,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显著。为了有效治理水土流失,评估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的成效性,需要对黄土高原进行区域划分。依据自然条件、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区域性特征及差异,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县级行政界,对其进行合并,进行生态分区的划分,并分别统计其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特征及水土流失现状,以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改良优化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分为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沙地和农灌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其中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别划分为两个副区。(2)黄土高原的气候、植被、水土流失具有明显的分区差异。降水和植被覆盖度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水量大的分区,植被覆盖度也高。在年际变化方面,丘陵沟壑区B2副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分区呈减小趋势,变化均不显著。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和各生态分区的植被覆盖度均逐渐增加,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增加量最大。各分区的面平均气温均呈非显著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3)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强度减弱趋势显著,至2002—2015年,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在0.13—3924 t km-2 a-1之间,侵蚀强度最大为中度侵蚀(2500—5000 t km-2 a-1),但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第二高塬沟壑区的泾河流域。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