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73146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山西沿黄河流域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作者
王永杰
作者单位
山西省吕梁山国有林管理局
母体文献
温带林业研究
年卷期
2020,3(4)
页码
47-51
年份
2020
分类号
S718.5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植被恢复
土壤容重
物理性质
土壤粒径
文摘内容
【目的】为科学评价植被恢复质量,加快沿黄河流域植被恢复工程建设,保障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试验以混交林与杨树林(单一林分)作为研究对象,以荒地和耕作农田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作用效果差异显著,0~60cm土层土壤容重大小为荒地》杨树林》混交林》耕作农田,并随着土层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表现为深层(40~60cm)》中层(20~40 cm)》浅层(0~20 cm);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大小为耕作农田》混交林》杨树林》荒地,并随着土层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降低趋势,表现为浅层(0~20 cm)》中层(20~40 cm)》深层(40~60 cm);土壤粒径主要集中于0.01~0.05 mm,其次是0.05~0.1 mm之间。与荒地(CK1)相比,混交林和杨树单一林分均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0.01~0.1mm土壤粒径的比例;与耕作农田(CK2)相比,混交林和杨树单一林分的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降低,但土壤团聚结构具有一定改善效果。【结论】试验以混交林的效果更佳,其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及土壤团聚体数量更接近耕作农田,适合在山西沿黄河流域植被恢复工程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