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松苗立枯病的研究Ⅱ.病害流行



编号 zgly000101525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松苗立枯病的研究Ⅱ.病害流行

作者 吴友三  高雅  顾嗣芳  王桂珍  郑淑芳  刘正南  陈锡芳  关德江  郭锡华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  辽宁省固砂造林试验站  辽宁省草河口试验林场 

母体文献 植物保护学报 

年卷期 1963年04期

年份 1963 

关键词 苗立枯病  病害流行  幼苗生长期  丝核菌  腐霉菌  苗床土壤  土壤含水量  镰刀菌病  土壤温度  限制因素 

文摘内容 根据六年来的资料分析,在东北各地松苗立枯病发生的开始时期,一般多在5月中旬,北部则稍迟;流行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间,为期将近一个月;发病休止期约在7月初旬至8月中旬,差异比发病开始时期大。病害发生延续期约45—82天,平均发病期为61.4天。红松幼苗发病与流行盛期较晚,与樟子松和落叶松有所不同。三种立枯病菌病苗的出现时期受土壤温度的影响。丝核菌(Rhizoctonia)病苗发生最多在土温18—22℃,腐霉菌(Pythium)在17—22℃,镰刀菌(Fusarium)在23—28℃,所以一般早期发生的病苗主要为丝核菌侵染所致,其次为腐霉菌,在后期则多数为镰刀菌,但如早期土温较高时,亦有较多的镰刀菌病苗。总的发病土温范围是11—30℃,适温为18—25℃,红松幼苗的发病土壤适温还要高些。松苗立枯病在东北地区的流行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和降雨量的影响。松苗在生长感染期间,如遇雨量大和次数多或土壤含水量高时,则有利于发病,几天后在流行曲线上即可出现发病率的高峯。土壤温度不是病害流行的主要限制因素,因为在幼苗生长期间,土温范围都适宜于立枯病的发生。在同一地区的发病期间,苗床土壤 pH 值的变动并不显著,故在同一地区病害流行与 pH 值关系亦不大。当年病害发生总百分率的高低,除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病害发生延续期长短的影响。如发病延续期久,则总的发病率较高。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