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利用方式红壤磷素有效性的深度变化——以江西省余江县孙家小流域为例



编号 zgly000167559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利用方式红壤磷素有效性的深度变化——以江西省余江县孙家小流域为例

作者 姚怡  王艳玲  高振  刘真勇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生态气象环境研究中心 

母体文献 土壤通报 

年卷期 2019年02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红壤  利用方式  磷分组  磷有效性  小流域 

文摘内容 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孙家红壤小流域的典型红壤区随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林地(F)、花生旱地(PU)、新稻田(NP,<30 a)和老稻田(OP,> 200 a),在0~40 cm深度每隔5 cm采集分层土样,分析了土壤全磷(TP)、有效磷(Bray P)、磷素活化系数(PAC)及有机磷(Po)、无机磷(Pi)与各组分磷的深度变化,探讨了土壤pH与土壤有机质(SOM)对红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孙家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红壤TP含量大小依次为:老稻田>新稻田>林地>花生旱地;除林地外,花生旱地与稻田土壤TP、Bray P、Pi和Po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显著降低趋势,且稻田土壤Po含量及其占全磷的比例显著高于林地和花生旱地。花生旱地与稻田0~20 cm土壤中极有效磷(EAP)、中等有效磷(MAP)及EAP、MAP中的无机磷与有机磷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林地土壤。林地转为旱地和稻田,尤其是长期植稻可以促进土壤非有效磷(NAP)向利于作物吸收的EAP与MAP转化,因而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相关分析表明,随着SOM累积量的增加,四种利用方式红壤中EAP、MAP含量均显著提高。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