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近55年来滹沱河山区水资源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编号 zgly000149649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近55年来滹沱河山区水资源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

作者 赵鹏宇  冯文勇  步秀芹  崔嫱  郑庆荣  徐学选 

作者单位 忻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研究 

年卷期 2015年01期

年份 2015 

分类号 TV211.1 

关键词 水资源量  降水量  径流量  滹沱河山区 

文摘内容 通过分析滹沱河山区自然地理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可将其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界河铺以上区域(Ⅰ区为成水用水环境)、界河铺至济胜桥之间区域(Ⅱ区为用水环境)、济胜桥以下至南庄区域(Ⅲ区为成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探讨了近55a以来滹沱河山区分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滹沱河山区地表水资源逐年减少,70年代是该区正负距平的转折时期、地下水主要表现在Ⅰ、Ⅱ区忻定盆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04m,且超采区面积有所增大;滹沱河山区水资源的减少是由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1980—2010年气候变化、水保活动、水利活动影响约分别占整个径流减少量的38.6%,26.4%,35.0%,人类活动合计约占61.4%;由于气候变化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0.88%,0.61%,0.41%(算术平均)的速度减少;人类活动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1.31%,1.14%,0.71%的速度减少,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程度具有相同明显的规律性:即从源头向下游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2种方式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水保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Ⅲ区>Ⅰ区>Ⅱ区,水利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Ⅱ区>Ⅰ区>Ⅲ区。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