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长江中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及古环境意义



编号 zgly0001390910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长江中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及古环境意义

作者 魏骥  胡雪峰  许良峰  姜伟  孙为民  汪洪波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母体文献 土壤学报 

年卷期 2010年05期

年份 2010 

分类号 Q911.5 

关键词 长江中游地区  第四纪红土  粒度组成特征  风积成因 

文摘内容 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选择宜昌、咸宁、常德、长沙、株洲5个第四纪红土剖面,分析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研究红土的成因及南方古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剖面上部(宜昌剖面0~320 cm,咸宁剖面0~220 cm,常德剖面0~270 cm,长沙剖面0~280 cm,株洲剖面0~150 cm)粒度细小而均匀,砂粒含量低,大部分小于1%;粗粉砂(又称风尘基本粒组)相对富集,平均含量分别为34.38%、32.29%、32.48%、31.69%和31.86%。而且土壤样品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安徽宣城第四纪红土很相似,与镇江下蜀黄土也有明显继承性。这些特性均反映了剖面上层红土的风成特性。但研究剖面下部红土,粒度组成有明显不同:含有砾石,砂粒含量较高,不同粒度组分垂向变化明显,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宣城红土和下蜀黄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冲、洪积相特性。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反映了研究区域第四纪古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早期红土形成后,因受间冰期湿热气候的影响,多受流水作用改造;而晚期红土更多地受风尘堆积的影响,沉积后虽经过了强烈的原位风化,但仍保留了风尘沉积的特性。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