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69095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水耕人为土有机碳和全氮对水分状况和耕作时间的响应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土壤过程模拟实验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
遵义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邢台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土壤学报
年卷期
2019年06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3.6
S152.7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水分类型
有机碳
碳氮比
有机碳密度
文摘内容
以我国南方地区数十年至千年尺度的水耕人为土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分析水耕人为土有机碳(SOC)和全氮(TN)对水分状况和耕种时间的响应,阐明不同水分类型水耕人为土的固碳趋势。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SOC的演变特征和固碳能力受水分状况和起源土壤SOC含量的影响很大。进贤序列(地表水型)在种稻初期SOC的增加主要集中在耕作层,到一定阶段后下层也明显增加。慈溪序列(良水型)SOC只在耕作层累积,种稻50a内基本达到饱和。中山序列(地下水-良水型)SOC在种稻30a内达到饱和,之后随地下水位的下降而略有下降。相比之下,宝应序列(地下水-良水型)SOC在种稻5 a内相对稳定,之后在15a内地下水位明显下降,SOC显著降低。不同水分类型水耕人为土耕作层碳氮比(C/N)随耕种年限的增加均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高度熟化的水耕人为土耕作层可能存在相近的碳氮耦合平衡。地表水型水耕人为土在300 a内可一直作为相对稳定的农田有机碳汇,但固碳速率偏低。进贤、中山和宝应序列水耕人为土TN的演变特征和其SOC的演变特征基本一致。慈溪序列土壤含有较多的无机氮,TN的演变特征和其SOC的演变特征差异很大。要注意评估无机氮含量高的水耕人为土在长期耕种过程中土壤氮富集或亏损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