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旱区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



编号 zgly000168383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干旱区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

作者 龚月月  朱新萍  李典鹏  郑梦竹  杜婕  孙涛 

作者单位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母体文献 草业科学 

年卷期 2019年08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3.6 

关键词 湿地土壤  有机碳  易氧化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文摘内容 湿地在干旱区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明确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评价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收支平衡有着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天山中部北坡的柴窝堡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下干旱区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结果表明,柴窝堡湿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特征为湿地垦殖为农田[(22.97±0.85) g·kg–1]>自然农田[(21.83±1.97) g·kg–1]>湿地–农田过渡带[(16.74±6.52)g·kg–1]>湖泊湿地[(11.98±3.67) g·kg–1]>盐碱湿地[(9.86±3.31) g·kg–1]。湿地与农田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 <0.05)。湿地垦殖为农田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湿地–农田过渡带和自然农田土壤显著(P <0.05)。0–40 cm土层中湖泊湿地和湿地–农田过渡带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中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盐碱湿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变化趋势则相反;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无明显变化。柴窝堡湿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值。pH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极显著负相关(P <0.01),电导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 <0.01)。自然农田或湿地垦殖后的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均高于湿地土壤。该研究结果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了干旱区湿地土壤中有机碳的积累,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影响显著。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