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利用的调控效应



编号 zgly000164638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水热利用的调控效应

作者 杨长刚  柴守玺 

作者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母体文献 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18年10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512.11 

关键词 西北黄土高原  秸秆带状覆盖  冬小麦  土壤水温  产量 

文摘内容 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一种利用玉米整秸秆进行局部覆盖种植的新型旱地覆盖栽培技术.为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典型旱作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对冬麦田土壤水热动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在2013—2016年3个生长季,比较了秸秆带状覆盖(BSC)、免耕秸秆覆盖(NTS)、全膜覆土穴播(PFM)和露地种植(CK)下麦田土壤水温动态、小麦耗水特征、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PFM显著增加了拔节前5~20 cm土壤温度,而BSC和NTS的增温效应主要在越冬期,但拔节后3种覆盖方式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BSC和PFM显著提高休闲期土壤蓄水效果,BSC显著改善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墒情,但PFM和NTS对生育期土壤墒情的改善主要集中在抽穗期以前,抽穗后PFM土壤墒情逐渐低于CK.BSC和PFM在保持周年耗水与CK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显著提高生育期耗水量,增加拔节至开花期阶段耗水量,促进对120 cm以下土壤水分的利用.与CK相比,BSC、NTS和PFM显著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成熟期生物量,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9%~52%、14%~30%和15%~60%,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提高19%~61%、14%~31%和15%~58%.BSC取得与PFM相近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双增潜力.综合冬小麦产量、水温利用状况、周年耗水等因素,BSC是一种高产高效且利于西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