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9105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区东部微烃渗漏区的遥感识别及其意义
作者单位
东华理工大学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江西抚州344000
北京100029
母体文献
遥感学报
年卷期
2007年06期
年份
2007
分类号
P618.13
P627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伊盟隆起
微烃渗漏
遥感探测
铀成矿
文摘内容
微烃渗漏遥感探测的机理主要是建立在烃类微渗漏异常地球化学表征和形成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依据Schum acher(1996)和Saunders等(1999)提出的烃类微渗漏异常地球化学原理和模型,以鄂尔多斯盆地伊盟隆起东部为研究区,以多光谱遥感和航空放射性遥感为探测手段,分别利用氧化铁指数(TM3/TM1)、亚铁指数(TM5/TM4)和黏土化指数(TM5/TM7)来识别Fe3+氧化物、Fe2+氧化物和有机质、黏土化和碳酸盐化的相对富集区,同时用矿物组合图像来增强显示上述信息。综合亚铁指数(TM5/TM4)分割图像、矿物组合图像、航放铀、钍、钾信息及钍归一化铀指数等信息,提取了研究区微烃渗漏地段。研究表明,研究区存在两条Fe2+氧化物和有机质相对富集区带。一条为与库布齐沙漠走向近于一致的北部近东西向带,它与石油部门发现和描述的油气渗漏区域基本一致。另一条为泊海子—准召—新庙不连续的北西向带,它的北界与泊海子—准召断裂展布基本一致。在垂直中部北西向微烃渗漏带的剖面上,清晰显示亚铁指数(Fe2+)、航放测量铀(U)、钍归一化铀(Ud)为正异常;氧化铁指数(Fe3+)、航放测量总道值(Tc)和钾(K)、钍归一化(Kd)为负异常的特点。研究认为地表还原带是由油气微渗漏形成的,推测受断裂、裂隙带控制的、主要由油气微渗漏形成的还原带对东胜铀矿带形成聚集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