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56131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柴胡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单位 甘肃中医药大学
母体文献 植物保护
年卷期 2017年06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435.677
关键词 柴胡斑枯病 形态学 分子生物学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文摘内容 据2011-2014年调查,甘肃省柴胡斑枯病发生严重,常年发病率为13%~21%,严重度1~2级。本研究以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明确了甘肃省柴胡斑枯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甘肃省柴胡斑枯病菌分生孢子器近球形或球形,黑褐色,高66.4~90.2μm,平均77.5μm;直径57.3~90.0μm,平均70.5μm。分生孢子针形、无色,有些稍弯曲,具1~3隔膜,大小(13.0~26.0)μm×(1.5~3.0)μm,平均19.0μm×2.0μm。通过ITS、LSU、RBP2和β-tubline多基因位点构建系统发育树,将柴胡斑枯病病原鉴定为柴胡壳针孢Septoria bupleuricola Sacc.。该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产孢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35℃、0~35℃、5~35℃,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15℃、10~1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病菌产孢;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的适宜pH范围分别为4.0~10.0、4.51~9.19和5.0~9.0,最适pH分别为5.0、6.49和5.5;此菌在相对湿度75%以上可萌发,以水中萌发最好;柴胡叶或根渍液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表明柴胡壳针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偏低,因此该病害在气温偏低及持续阴雨结露条件下发生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