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137073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北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大气界面CO2通量的变化特征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母体文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 2009年06期
年份 2009
分类号 S154
关键词 土壤-大气界面 CO2通量 北温带干旱地区 季节变化 日变化
文摘内容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319.55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μmol/(m2·h))>栗钙土(193.36μmol/(m2·h))>灰钙土(162.37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μmol/(m2·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低(-7.09μmol/(m2·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04:00最小(154.13μmol/(m2·h)),12:00最大(349.65μmol/(m2·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2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cm、10~20cm和20~30cm)、土壤含水量(0~10cm、10~20cm和20~30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cm、10~20cm和20~30cm)和土壤含水量(0~10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10~20cm和20~3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