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内蒙古草甸草原生物量碳分配格局



编号 zgly000162428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内蒙古草甸草原生物量碳分配格局

作者 胡飞龙  闫妍  卢晓强  吴军  丁晖  刘志民 

作者单位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学院 

母体文献 草业学报 

年卷期 2016年04期

年份 2016 

分类号 S812 

关键词 草甸草原  碳密度  生物量  指数函数 

文摘内容 以中国北方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等工具手段,在草地群落类型实测数据基础上,对内蒙古草甸草原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开展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内蒙古草甸草原的生物量碳密度为660.43g C/m2,其中地榆群落(460.63g C/m2)具有最高的地上生物量碳密度,地榆群落(787.10g C/m2)和五花草塘群落(776.22g C/m2)具有最高的地下生物量碳密度,其他群落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温带草甸草原以16.60×106hm2的面积,贡献了111.20Tg的生物量碳,其中地上生物量碳为27.57Tg,地下生物量碳为83.63Tg,根冠比(R∶S)为3.03;3)地下生物量沿土壤深度的分布可分为两种类型:线叶菊、芨芨草、野大麦、地榆、贝加尔针茅、苔草以及五花草塘群落属于指数型,其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土壤层,且符合指数函数,该类型占据草原群落的主要部分;拂子茅、小叶锦鸡儿以及芦苇群落属于抛物线形,其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和20~40cm土壤层,该类别群落主要为灌木或半灌木,分布曲线不符合指数函数而符合二次函数。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