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氧化损伤是热胁迫下小金蝠蛾幼虫不能存活的重要原因



编号 zgly000147810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氧化损伤是热胁迫下小金蝠蛾幼虫不能存活的重要原因

作者 王梦龙  朱未  张继红  徐安英  王红托  李瑄  周桂灵  张寰  秦启联 

作者单位 江苏科技大学蚕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昆虫学报 

年卷期 2014年07期

年份 2014 

分类号 S433.4 

关键词 小金蝠蛾  热胁迫  保护酶  消化酶  氧化损伤  线粒体结构  酶活性 

文摘内容 【目的】小金蝠蛾Thitarodes xiaojinensis是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 sinensis的寄主昆虫,生活于高海拔、高寒地区,低温适应性强,但在室温下(25~27℃)不能正常存活。本研究检测了热胁迫(27℃)对小金蝠蛾幼虫消化酶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以期揭示小金蝠蛾室温不耐受的生理机制。【方法】小金蝠蛾8龄幼虫分两组进行处理:高温组于27℃下饲养,对照组于16℃下饲养。处理24 h后观察虫体状态,并解剖,取中肠及血淋巴。透射电镜观察中肠细胞线粒体结构,分别测定中肠总蛋白酶和糖基水解酶活性,血淋巴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血淋巴保护酶系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两组幼虫中肠总蛋白酶及糖基水解酶活性均随反应温度(16~37℃)升高而增强。协方差分析显示,高温组幼虫酶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然而,高温组幼虫在27℃下的酶活性与对照组幼虫在16℃下的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热胁迫下虫体血淋巴中丙二醛含量显著升高(P<0.05),提示出现了氧化损伤。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高温组中肠细胞线粒体肿胀,膜受损,嵴排列混乱,结构破坏。对活性氧起清除作用的3种保护酶中,仅POD活性显著升高(P<0.05),SOD和CAT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不是小金蝠蛾室温不耐受的重要因素;氧化损伤是其热胁迫下不能正常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