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37640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植被恢复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特征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母体文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年卷期 2005,23(3)
页码 69-74
年份 2005
分类号 S152.4 X171.4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恢复 生态重建 土壤水稳性团聚体 黄土丘陵沟壑区
文摘内容 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吴旗县为例, 研究了退耕地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和不同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0.25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在0~60cm土层随着退耕地恢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加, 乔木地相对较高, 草地相对较低, 灌木地介于两者之间。自然恢复方式>自然+人工恢复方式>人工恢复方式, 坡耕地的团粒含量最低; 在0~20cm土层.恢复前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幅较大.后期增幅较小, 而40~60cm土层的变化规律则相反。对同一种植被类型, >5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从0~20cm到40~60cm土层均呈下降趋势, 并且在较浅土层灌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 在较深土层乔木地的降幅相对较大。人为干预使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从大粒径向小粒径转化.这种转化在较深土层表现的较明显。可见, 在退耕地植被恢复中。具有较长恢复年限的乔木地。土壤的抗蚀性较强; 自然+人工的恢复方式既缩短了植被恢复时间, 也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 从而改善了土壤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