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38584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河中游植被恢复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与治理前景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母体文献 中国科学: D辑
年卷期 2005,35(5)
页码 452-463
年份 2005
分类号 S157 S157.1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治理 侵蚀产沙 植被恢复 前景 林木覆盖率 植被生产力 年降雨量 流域产沙 悬移质泥沙 丘陵沟壑区 植物生产力 生态用水量 侵蚀环境 黄土高原 植被类型 恢复能力 环境要素 非地带性 半干旱区 土壤侵蚀 输沙模数
文摘内容 根据黄土高原不同自然带水环境和侵蚀环境的特点, 研究了黄河中游不同自然带植被类型的变化、林、草的分布界线及植被的恢复能力.年降雨量530mm是黄河中游林、草分布的临界年降雨量.在影响流域产沙的地带性、非地带性环境要素中, 悬移质泥沙中径(D50,mm)、林木覆盖率(V,%)起主要作用, 其中, 林木覆盖率(V,%)对流域产沙的影响权重仅小于泥沙中径(D50, mm)作用的3.4%, 近乎相等.要有效的控制半干旱区、尤其是丘陵沟壑区的土壤侵蚀, 使输沙模数降到6000t/km^2以下, 仅靠林木自然恢复困难较大.在退耕还林草建设中, 在坡面生物措施和沟壑工程措施治理基础上, 因地制宜的选好树种与人工造林(草), 重点县的流域林木覆盖率至少要达到30%以上.与60年代以前降雨标准期相比随各期年降雨量的减少, 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降雨量的减少是多年来造林草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根据年降雨量与自然植被生产力的回归模型, 可以分别得到目前或70年代以来任意时段, 恢复到标准期时所需的流域自然植被生产力和生态用水量的估测值.从而为黄河中游林草恢复及治理前景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