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编号 zgly000164542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

作者 程维明  高晓雨  马廷  徐新良  陈印军  周成虎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母体文献 地理学报 

年卷期 2018年09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F323.211 

关键词 中国  耕地  地貌分区  时空变化 

文摘内容 地形地貌通过分配地表水分和热量制约耕地的利用形式和成效,对耕地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意义,以地貌分区的视角研究中国耕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90-2015年中国6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和地貌分区数据,运用GIS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中国耕地1990-2015年的面积变化和空间分布格局,进一步探讨不同地貌分区下的耕地新增与流失方向。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耕地面积从1990年的17715万hm~2增加到2015年的17851万hm~2,平均每年增加5.44万hm~2,每年增幅仅为0.03%。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台地、丘陵次之;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Ⅰ)耕地面积最大,而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Ⅳ)耕地动态度明显高于其他地貌区。空间上呈现南减北增,新增耕地的重心向西北移动的特征。1990-2015年间,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Ⅳ)和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Ⅰ)为耕地面积增长区,平均每年增加耕地面积分别为8.9万hm~2和5.4万hm~2;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区(Ⅱ)和西南中低山高原盆地区(V)为耕地面积减少区,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分别为5.9万hm~2和2.8万hm~2;而华北—内蒙东中山高原区(Ⅲ)和青藏高原高山极高山盆地谷地区(Ⅵ)耕地面积几乎没有变化,平均每年变化仅为0.15万hm~2和0.06万hm~2。耕地流失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低山丘陵区(I)和东南低山丘陵平原区(Ⅱ),主要原因为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建设用地对优质耕地的大量占用;而新增耕地主要发生在西北高中山盆地高原区(Ⅳ),多来自于对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开垦。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